这是我今天开始读的书,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8年阅读50本书,它是我书目中的书单,我没想到这么快就与它邂逅。昨天,刚去图片流通处还书,一抬头,我就看到它了,很惊喜的,拿起了它。
最近,我爱看一些与文物,历史有关的资料,国家宝藏,是我最近一直在追的纪录片。那个时候,就看到对 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介绍了。
与文物相遇,不仅仅是与这件物品的相遇,而是时空的相遇。我常常想,为什么这些文物能够跨越几千年的岁月,风雨的侵蚀,战争的洗礼,朝代的更迭,而依然安安静静地,在这里,和后人相遇。我常常想,几千年前的古人以他们的双手,习以为常地打造这些作品,他们是否会想到,今天,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却无法解读?
文物不会说话,这些修复文物的专家们深情讲述了他们与它们的故事。
他们是不为人知的修复师,他们是自己口中的工人,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他们倾尽一生,天复一天,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擦亮器具的过程中,在每一次的焊接中,在每一次的上色中,格物致知,物我两忘,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将自己广阔的时空中。个人的生命已经变得渺小,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接近生命的本真。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天空不曾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钟表室
手工艺是时间的艺术,修复师的世界安静而诚实,双手与心的创造,流露出的不只是高超技巧,还有人手的温度,心的高洁。正心诚意才能做出正确工艺,格物致知深入物的本质,当匠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日复一日,修缮文物,擦亮器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面貌气质也发生改变,仿佛有什么在他们身体内部也被日复一日地擦亮。他们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的时空中,面目变得沉静,在此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铜器室
修复青铜器,动辄与三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做旧要退掉新品火气,做出时间风雨侵蚀感。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似水,世俗的喧嚣如水面的涟漪,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平静。他们遵守了匠人无名无我的传统,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也不会知道修复者是谁,他们看似没有追求实现自我,但这令许多人终身寻找的命题,早已经由每一次焊接,每一次上色而暗中实现。文物是历史的浓缩物化,是较个体生命远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一流的匠人终日炫耀跋涉于此,自我消融于这广阔之中,不再需借自我获得存在感。
裱画室
磨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磨你的性子。半天你都不一定磨得好,要不厌其烦去磨,磨完要拿马蹄刀挑刮纸。宣纸,一刀一百张,调个面,再把那半拉一张一张挑干净了。其实现在这宣纸也不像过去有很多的杂质,你不用挑也没事。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就是在磨你的性子。让你能坐得住,能静下心来。
摹画室
冯忠莲跨越十八年摹《清明上河图》,成为一个传奇。但《清明上河图》上的一百多个印章都由刘玉复制钤印则鲜有人知。这时,他的治印,钤印水平已至巅峰,被徐邦达,刘九庵等学者誉为“形神俱似”。摹画画工已经是名画背后得无名复制者,而摹画室的摹章者则是无名中的无名,不为人知是他们的常态。刘玉对他的徒弟沈伟反复叮嘱要“守规矩”,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