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本书写的是平凡人的自我救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都有不愿面对的曾经,都有脆弱不堪的内心以及深夜的泣不成声,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所以你要学着和自己和解。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寄到的
书中的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了多年未见的朋友奎妮的来信。她患了绝症,写信告别。在寄回信的路上,每每走到邮局前,他便犹豫不决,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决定亲自去看疗养院看望奎妮。
一个人的朝圣历时87天,627英里,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已经65岁的他,什么都没有带便上路了,和妻子的不告而别,为什么不直接坐车去看她要选择徒步走?仅仅是为了曾经一个单位工作的朋友。这让人费解,然而路上的这趟心灵之旅便解释了一切,故事的结尾让人动容和流泪。
路上因为很多原因,年龄大,身体吃不消,他也曾想过放弃,但他在加油站遇到了一个女孩,女孩告诉他,如果你坚信奎妮会活下去,那他就会活下去。哈罗德希望奎妮活下去,这也成了他每次遇到困难坚持不去的信念,他坚信他只要一直走,奎妮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他成了一个朝圣者。
旅途中,哈罗德回忆起与妻子初相识的点滴美好,同时也告诉我们二十多年来他努力回避的记忆,他从来不敢对儿子表达爱,儿子抑郁自杀,他没有去和儿子做最后的告别,因为这一切,妻子莫林这二十年对他充满怨恨,两个人彼此折磨度过半生。奎妮的信给了哈罗德逃离此种生活的借口,同时也是他给自己另一种人生的希望,他不能再失去朋友奎妮。
在徒步的过程中他回忆前半生的种种,失去儿子戴维,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带很多阿姨回家把他驱赶出门,妻子否定他,抱怨他.....这些回忆让他痛苦,好似这辈子他没有做对任何事,所以他想要奎妮活下去,至少这件事他拼尽全力不留遗憾了。
在旅程的最后关头,哈罗德的信念被打破,他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他想要放弃回到妻子身边。此时的妻子,在哈罗德离开的日子里,回忆起婚姻的点点滴滴,从反省和思念中开始理解哈罗德的信念,在妻子的鼓励下,哈罗德重新鼓起勇气出发,他完成了一场新的自我构筑。
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奎妮,她奄奄一息,虚弱到已经记不起哈罗德,在哈罗德对着奎妮自言自语后,奎妮安详的离开了。他没能让奎妮活下去,他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又什么都变了。
妻子莫琳和哈罗德明明很相爱,却因为儿子无法释怀,彼此折磨二十多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旅行,让两个人开始无比的思念对方,发现了对方在自己生命中有多么重要,终于他们意识到不能再失去彼此。
在奎妮的葬礼中,哈罗德终于直面过去,直面儿子的失去,承认自己对儿子的愧疚,结束这场徒步,仿佛完成了一场救赎,对儿子,对妻子也是对自己。这段旅程不止是为了奎妮,也是为了救赎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便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在寂寞漫长的徒步过程中,反省—自责—忏悔—放下过去—重构自我。只有勇敢的面对才能放下,原谅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和自我和解。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求和自我和解,寻求自我救赎,六十五岁的哈罗德用他的勇气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信念,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不晚,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