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我2016年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读起来很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准备不便轻易开始,幸好群里有研究哲学的老师,时不时地请教,再加上我读书的强迫症,总算读完了。虽然知道这本书还需要再读,但是再拿起来重读,依然需要勇气。建议欲开启本书的小伙伴准备好做笔记,最好每天一结。
《理想国》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也是哲学的经典风格,主要表达了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和抱负,还包含了很多关于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教育、音乐和诗歌、伦理、节制、法律、灵魂等各方面的探讨,涵盖甚广,引人深思。
柏拉图创建的这个理想城邦是充满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
智慧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勇敢是对普通守护者的要求,节制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优劣的部分在统治和被统治中的协调和一致性,正义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后两者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
首先城邦的领袖必须是智慧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喜欢客观规律(原译文是“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在柏看来,数学、天文学和逻辑学都属于哲学。而且,一个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天赋的人通过哲学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哲学家,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教育不慎,有这些美好天赋的人还有可能走入歪道沦落下贱。同时哲学家大都是沉默的,虽然他们是最善的管理者,但是柏拉图认为应该要求管治的人自己登门去请哲学家来管他们,就像病人应该上门求医一样。思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同一时期的遥远东方的孔子,都是很有政治抱负但却没能实现政治理想又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或许这种等着人家上门来求管治的情景,是他们共同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后统治者必须年龄大,是护卫者中最好的人,这里谈到对护卫者的长期考察,而柏拉图的考察与选拔统治者的方法与孟子说的“天降大任”者的要求神奇地一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对统治者的要求的形象描写在第七卷,该卷中想象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洞穴里的人不能到地面上来,只能通过光,看到事物的影子,而他们会想当然地把这当做真实;只有来过地面上的人才能见到真正的真实。而把一个人从洞穴里拉上来,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可能其不愿意相信原来的生活是个影子;待到他认可或适应了真实再让他回去,也是个困难的事情,谁也不愿意活在谎言的世界里,而且会被怀疑、会被孤立,甚至被杀死。
这个假想很有震撼力,我把自己带入每一个角色进行想象,然后慢慢地理解了一些人:从漫漫的历史长河看、多数的先知都是看见了地面的真实又不得不返回洞穴的可怜人,他们的坚持无关献身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忍受吧,约两千年后(相较于柏拉图)的布鲁诺也验证了他的这个说法,宁可死也忍受不了这种谎言,如果不死他也会被认知冲突逼疯的,而这不是柏拉图要的管理者;柏拉图要的管理者是,即使你已经受了刚好的教育,已经知道了真实的面目,你还要下去洞穴和其他人同住,已经见过真实的你下面会比一般的人更了解,你要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渡人”,这样的才是更难,就像那句“以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其次有对护卫者的要求,秉性刚烈,敏捷有力,爱好智慧。
这里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书中多处讲到教育,很是细致,包括应该学习什么,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阶段,年限等都有细致地讲解。
从体操和音乐(包含故事)两方面进行护卫者的教育,音乐教育以达到对美的爱,爱真实,爱勇敢,爱自由的目的;体操教育,使其身体强壮,为城邦做贡献。
另一个是优生优育,在对护卫者的生活方式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护卫者不能有任何私产,包括房屋和金银,所有的护卫者同吃同住,由公民供养粮食,使其不富裕,不短缺。护卫者男女同职同劳,女人归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的儿童也公有,父母与子女双盲。为避免乱伦,对辈分关系也做了规定。儿童由专职人员管理,保姆抚养,对于先天缺陷的孩子秘密处理;对男女生育年龄也有限制,女子20——40岁,男子25——55岁,对不合格的人设置障碍使其求偶不成,从而生育遗传受限,以保持治理者品种纯洁,对全民实行这样的政策使得城邦规模在可控范围内,不能太大,不能太小。
从现代人文关怀的意义上来讲,对身体孱弱者的放弃和处理,简直太惨无人道,但在靠体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放弃老弱病残或许是群族保持整体的竞争力的普遍做法,《人类简史》中介绍的一些部落中也有这样的习性,直接杀死掉队的老弱者。自然选择是一种宏观的物种淘汰机制,而人为选择是微观的个体淘汰机制,只有微观的人为选择做的好,才能延长物种被淘汰的周期。
然后,柏拉图要求他的人民都是节制和正义的,那么就要求善。
柏拉图论“善”,他很看重“实在”,不仅是客观物质,即使是“善”和“正义”这样主观意识的东西,他也强调实在而不是看起来或者被认为的“善与正义”,但这很难统一的定义,而在对话语录中,只要用举例或比喻说服辩论对方就好了。他说,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如果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脱离知识的意见全是丑的,从其中挑选出最好的来,也是盲目的,就像瞎猫碰到死耗子。
“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这句话我没看懂,但是我觉得他引用地比喻非常好理解,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就像可理知世界里,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是太阳而又不是太阳一样, 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又不是善,善更可敬地多。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
最后,在论证这样的国家是最理想的国家之后,又论证了它的可实现性,只要有最接近的出现就会有实现。先不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但就这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这是一个让人毫无指摘的美好创想。虽承认它的美好,但是却不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没有诗歌,画家也被认为是虚假的,不能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天伦之乐,一切都按部就班,仿佛为了活着而活着,如一潭死水般毫无波澜,我宁愿体验痛苦、体验悲伤、体验恐惧也不要这般为了保护“幸福感”而对情感和体验的剥夺。
以上是前七卷内容,到八、九卷,论证了四种政治制度的先后和缺陷。他们分别是斯巴达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和僭主政治,这四个制度一个比一个差。
论证这四种制度和制度下的人民,有两个前提假设,即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而城邦和个人性格之间都是相似的;政治制度的变动全都是由领导阶层的不合而起的。
每一个制度都是从上一个制度中产生,但我不能同意的是,每一种制度都是由上一种制度中最不遵循制度的“不靠谱青年”受欲望的驱使和坏人的挑唆改变的。这与我打小受到的思想灌输(“历史是劳动人民的创造的”)不无关系,但是跳开灌输,我也不能相信,历史是倒退的,越来越差劲的,是衰败的,走向灭亡的。
第十卷讲了灵魂,灵魂是不死的,是不增也不减的,这是我的理解难点,没看明白,不妄论了。又有一个新发现,书中讲到,人有来世,且生时做恶,死后会受到十倍的惩罚,来世会忘记前生的事等等,比较像佛家的轮回的意思,老师解释说,古希腊与古印度同属印欧语系,语言和思想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以上是我读《理想国》后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看法,虽然柏拉图的理想城邦不是我的理想国,但是不等于说我认为这本书不好,相反这本书很好且很有难度,很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思辨结构相当严谨,论证全面详实;想来一个真正的国家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形成,而他只靠想象和论证就能完成,唯有论道经邦之才不能为之。
PS:一些语录
1.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也就当然是自己的奴隶。
2.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3.我们一定不能把对个人的尊敬看的高于真理。
4. 一切能毁灭能破坏的是恶,一切能保存有助益的是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有的善与恶。
5. 孩子不完全是父母的,年轻人一方面耳濡目染外界的情况,另一方面听惯了父亲的话语,两种力量争夺青年犹如拔河一样。
6. 贫和富两个原因使得手艺人技艺退化,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穷则粗野低劣和要求变革。
7. 灵魂本身有视力。
8. 有四种灵魂状态: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