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带着空心的胃,钻进冰冷的车流,开始忙碌的一天,是现代青年的真实写照。
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节奏,让记忆中的早餐变得奢侈起来。
在绍兴,有一种早餐叫“面饽饽”,陪伴大部分80、 90后度过了年少时光。
中学时期,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路过鲁迅西路,都会停下,在路边一个推着三轮车的阿姨那,买个面饽饽当早餐。一边骑车一边啃,到达校门口时刚好啃完。
这一习惯一直到去了外地念大学为止。
如今,小绍爷已回绍快一年了。
最近刷微博,看见有人问起越城区哪里有好吃的面饽饽卖,瞬间揪起了我对鲁迅西路那个阿姨和面饽饽的回忆。
恰逢周末的早晨,不必忙于工作。便骑着共享单车朝记忆中的早餐摊驶去。
到达目的地后,并未看见阿姨和她的早餐摊。向附近的商家打听后才知道,因为近年文明城市的创建,这一带所有的流动早餐摊都被取缔……
但幸运的是,被商家告知阿姨还在继续做面饽饽,并且就在附近大明公寓旁的作揖坊。
怀着期待的心情,骑车拐进弄堂,一面旗子飘曳在眼前。阿珍大饼,应该就是我要找的面饽饽!
走上前一看,阿姨果然在,脸上虽多了些皱纹,但动作依然麻利。还是那套老装备,只是三轮车换成了固定店面,顾客没有了以前的络绎不绝。
阿姨做的面饽饽有两种。
薄皮的,松软,鲜香,一口咬下去直接能咬到裹在里面的鸡蛋,就着葱香和脆脆的油条,这种美味只有尝过的人才会懂。
厚皮的,有嚼劲,更耐饥,里面的甜面酱也涂得更多,我上学那会都会选厚皮的,这样才能捱过漫长的上午。
而要做好面饽饽,酱和面皮是关键。
阿姨采用的是传统的老面发酵工艺,做出的面皮韧劲十足。酱是祖传配方,跟一般早餐店的不太一样,更多了些鲜香。
“小伙子,你要几套?怎么吃?”
“来一套,厚皮,加火腿肠,放短葱。”
答完心里一怔,多年过去,却还是顺口就能说出口味的要求。
阿姨熟练地将面皮煎至两面金黄,再敲一颗鸡蛋下锅,然后将面皮盖在上面,随后把老油条放在铁板上烤压,待油条出油后,将其和别的配料一同卷入面皮中,当然还会再放上一大勺甜面酱。
葱香和酱香同时袭来,脑海里都是面饽饽被我第一口咬下去的样子。
不知何时,旁边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在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男士在这附近上班,经常到阿姨这里买面饽饽,想趁周末带妻子也过来尝尝。
“我觉得好吃的,第一时间想让你也吃到”,我想,这大概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在阿姨做饼间隙,跟她聊了几句。阿姨说对我有印象,虽然不知道我的名字,但记得我上学那会,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她那买面饽饽。对了,阿姨还说我长胖了不少。
我问阿姨做面饽饽多少年了,她说“我儿子两岁左右我就开始做,如今我的小孙子都已两岁多,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说着,只见阿姨身后的帘子被掀开,一颗小脑袋从后面探出来,冲着小绍爷笑了笑。
当问起现在生意如何时,阿姨一边摊饼一边说道:“自从流动摊位被取缔后,生意自然是大不如从前,或许是好多人找不到现在的位置,又或许是大家的口味变了。”
阿姨接着说道,她现在挺满足的,生意虽不如从前,但偶尔也会有像我一样,找寻着来买面饽饽的人。只要她还健康着,她会一直做下去,做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了习惯。
阿姨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抱怨,而是三十年如一日,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面饽饽。
一个小小的面饽饽,不至于说味道有多么好。但它承载着无数绍兴人关于这座城的专属记忆。
小绍爷的专属记忆在这里被拾起,想念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奔来,来看看安静做饼的阿姨,顺道解解馋。
跟阿姨道了别,拿着面饽饽边啃边骑上自行车驶出小巷,记忆在阳光的照耀下被拉长。
看着周围,一切都变了,一切又似乎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