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得知我是心理咨询师后在网上向我咨询关于自己八岁儿子轻度多动症该如何进行调整。
而且补充了一句:爸爸和孩子的表哥都有多动症,怕是遗传。
听这位妈妈这么讲,我猜孩子的多动症该是妈妈下的“诊断”,我问妈妈,去医院看了吗?
妈妈紧忙说爸爸不愿意接受孩子有多动症的情况,拒绝看医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人提及这个问题,爸爸完全回避。
再问孩子有什么疑似多动症的症状,妈妈说,学习很好但是不专注,写写作业就要叠纸飞机,老师反应课堂纪律也不好,不能在原地站着超过五分钟,跟他说话不超五分钟眼神就游离了,但是记忆力非常好,只要是听到看到(课堂或看书)能到到过目不忘。
写写作业就“移情别恋”的事对孩子来说常有发生,至于无缘无故在原地站五分钟,说话必须跟对方目光相对五分钟以上,这个别说不定性的孩子,恐怕大人也做不到。能“过目不忘”的天才孩子,怎们能说他“专注力”不好呢?
我想知道是什么让妈妈这么焦虑。
我问孩子学龄前表现如何,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特别乖,虽然自理能力差,但是会说话,幼儿园老师特别宠着。
上小学后,老师比较严格,总是向我反馈孩子违反纪律,不跟老师的思路走...
说到这,妈妈问我,您觉得这方面和孩子多动有关系吗?
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幼儿园的自由开放到上学之后的严格约束,从被老师宠爱到被告状批评,孩子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不适,这肯定会在行为方式上有一些异常的表现。
妈妈说,是的,我儿子特别敏感。
我又问妈妈,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怎么样?
妈妈说在家里因为爸爸从小没有见过父亲,对孩子过分溺爱,也导致孩子不独立,只是爸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孩子从小就没有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停地被打断,爸爸不让跑不让跳不让下台阶...
孩子在做事情时经常被打断,会导致注意力分散,这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很多家长一边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边在孩子写作业、看电视、玩玩具的时候给孩子弄水果零食,聊天,打岔...)
看来妈妈的焦虑除了孩子,更多情绪来自爸爸的教养方式,我问妈妈你和爸爸的关系怎样?
妈妈说,他爸太强势了,我们教育不统一,目前要分开。
我心底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印证,毕竟这不是一次婚姻咨询,我对妈妈说,目前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都对孩子不利,孩子天生又比较敏感,这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妈妈也曾提到孩子经常撕作业本),我想不管孩子是不是多动症(目前看来不是),都需要在学校得到老师的接纳,在家感受到父母一致的爱。
我对妈妈说,尽量跟老师多沟通寻求帮助,如果老师能从小事上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善。
另外你也需要多跟孩子沟通,让他有被无条件支持的依靠。
妈妈说,爸爸禁止我和孩子过度亲密。
听了这样的话,我也没办法再多说什么,这对夫妻建构的家庭模式,无疑是病态的,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不是多动症也难摆脱其他的“病症”啊。
最后仍是鼓励妈妈多跟爸爸沟通,跟孩子沟通,争取校方老师的支持,另外我向她推荐了关于多动症测量和矫正的书籍,并很着重强调需要带孩子去做个亲子或全家的家庭心理辅导。
虽然这位妈妈向我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可是对我来说,这只是第一步,如果父母老师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好孩子,一个天才孩子有可能就被耽误掉。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行为偏差向咨询师求助。经过分析后,往往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婚姻。
孩子在某一时段突然出现的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希望借由自己让父母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保持一致,维持家庭的暂时“和平”。
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包括多动,暴力,网瘾,早恋,忧郁,精神分裂等等,都不可能是孩子单独、个体的现象,ta的问题,正是整个家庭的问题,ta的“病”也反映出家庭关系的病态。
成年的孩子一般会在家庭缺失的角色里进行“补位”,幼小的孩子没办法承担只能把自己变成“问题儿童”,有的可能带着问题成长,最后又把问题呈现在自己的亲密关系和家庭中去。这一切不是个人所能决定,都是由家庭动力驱使。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而父母却不是天生的育儿高手,孩子的来到是给父母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把握机会,通过爱和教育来成就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还有自己。
当发现孩子的问题,请先内省自己和家庭内部的问题,找到了家里的问题,才能对孩子的问题做出补救,给出解决方案。
文/李馨
30+的文艺女青,六岁熊孩子的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生涯规划师,释梦师,青少年生涯教育成长教练。
有加量不加价的青春活力,具低幼超能的想象创意,用生态活络的眼带你去看平凡生活里的珍宝,探寻生涯路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