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桃花源记》,梁衡先生太牛了!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曾多次出人权贵的幕府,先后三次在军队中做过参军,出任过彭泽县令,但他对官府和当时的制度太失望了,于是辞官归隐,种豆南山下。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的57岁时写成了这篇《桃花源记》,在文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与自然和人与自然谐,人与人和谐。这种美好的想象,是希冀,也是批判。正是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正是动荡不安的东晋社会,给了陶渊明一个假想幸福的空间和可能。如果说陶渊明归隐之初只是徘徊在个人的进退惆怅里,那么经过十六年的躬耕生活是希冀活,他很自然地想到广大百姓的出路和幸福。“作者纵有万般忧伤压于心底,却化作也是批判千树桃花照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焦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
1.这种美好的想象,是希冀,也是批判。
2.如果说陶渊明归隐之初只是徘徊在个人的进退惆怅里,那么经过十六年的躬耕生适,他很自然地想到广大百姓的出路和幸福。“作者纵有万般忧伤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数桃花照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