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大地的褶皱里,遇见生命的光

耗时13天,阅读时长19小时,在恋恋不舍中读完了杨志军53.1万字的《雪山大地》。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的青海藏区牧民的生存状况。以沁多草原为核心,辐射西宁等多个州县的牧民生活。也展示了藏汉一家亲的思想内核。许多美好都洋溢在字里行间:

一:人情美,人性美

汉人强巴(汉族名字忘记了)来到沁多草原,在头人角巴一家的帮助下对草原进行改革,由当初的头领制度改为公社制度。守旧的牧民给了许多障碍,但都在强巴和角巴的努力下一一化解。

身为汉人的强巴,甚至比牧民更爱牧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草原,他改革了草原的制度,为牧区修建了学校,公路,医院;兴办贸易,搭建电视台,通讯设施等。在牛羊日趋增多时,他又着眼未来,忧虑草原沙化,努力改变牧人不愿屠宰牛羊,变卖购物的观念。当草原真正沙化,他就大胆实验,种草育草,并对未被污染的大自然做好了长久的保护。他是一个集知识,能力,耐力,和广博的爱意与一体的好干部。他最终死在劝说牧民搬迁的路上,死在圣神的雪山大地上。

他的妻子,本来是西宁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因为牧区的需要,她后来深入生别离山,那里是麻风病人聚居地,当时连政府都放弃,牧民闻之丧胆,让麻风病人自生自灭的地方。她和丈夫靠自己的人脉,积蓄,还有角巴桑杰等提供的物质帮助,竟在那里修建起了医院,专门医治麻风病人。药物不够,苗医生就去山上采药试验,在藏医和汉医的结合治疗下,许多麻风病人得以康复。但苗医生却未能幸免地染上了麻风病,她面容毁了,肢体残了,但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在快要康复时生病离世,她是为其他别人累死的。

他们的儿子,江洋。一个了不起的博士,因为家乡的需要,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草原把沁多草原的中学办理得有声有色。他们的儿媳梅朵——也是桑杰的女儿,角巴的孙女,她原本是州歌舞团的台柱,后来成为大明星,但受妈妈的感召,放弃星途,学习外科整形手术,回到生别离山,为麻风病人整形。

桑杰原本是草原上的孤儿,他的妻子为救遇洪水的强巴而死。后娶了角巴的女儿为妻。是他放牧,用牛羊交换物品,后来在强巴的带领下用牛羊换钱后置办了许多生活材料,可以说强巴的一系列改革都离不开桑杰默默的经济支持。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比如央金,洛洛,索南,吉列,达娃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而快乐地生活,为着草原,为着别人。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强巴和角巴的影响。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只有信任,爱和自由。任何人去牧民家都会受到最好的待遇,只要拜过雪山大地,牧民就会觉得,像亲人一样亲切。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算计。如果要比,他们就比谁家的牛羊多,谁待客人热情……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美

《雪山大地》中景物描写非常成功,他把草原之景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

飘动的云朵,鲜花编织的草原,悠闲的牛羊,还有那一泓清澈的湖泊,庄严肃穆的雪山,忠诚伶俐的藏獒……无处不显示着高原草地特有的风貌。

牧民们吃的是酥油茶和糌粑,睡的是帐房,出行靠马,时刻向雪山大地祈福,幸福与快乐来临都不忘念叨祈福真言。出行途中要么借宿在牧民家,要么就住雪窝子,随时会偶遇野鹿群,狼群,还有山洪爆发,雪崩;以及随时都有迷路的可能。一路有多少美景就暗藏多少凶险。

如果你去过西藏,或者川西,你就能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纯净,清澈,纯粹,那是一种神圣而惊心动魄的美!在大自然的洗涤下,让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感动。

作者笔下的美景,我无法用文字转述,但它一定会给你一场视觉盛宴,一场心灵之旅。为了让你有所体会,我还是简短地摘录一点吧。

草原之景:草色在青黄之间摇摆,风送来秋天的朦胧,云朵不是在飘,而是在滚,无边的蓝海之上,走动着滔天的白浪。

水域之景:水一泓一泓的,汪成了柔软的清澈和不动的莹洁,是沼泽又不是沼泽,是湖泊又不是湖泊,一座龙脊似的天然高坝昂奋地升起,插向远天,插向雪山的怀腹。

雪山之景:冬天是所有季节的父亲,透过它坚冰厚雪、白光闪耀的表象,就能看到春水激流、鸟语花香的日子,能看到草浪翻滚、百兽竞奔的时光,在那种绝无人迹骚扰的丰饶与秀美中,深藏着原始的和平与宁静。

三:浓郁的神话色彩

提及藏民,我们总是给他增加一些神秘色彩。格萨尔王的故事我们知道得并不清晰,但是不同民族确实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传说。

《雪山大地》中也有很多浪漫的神话色彩,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趣味。比如主人公之一才让的聋哑病,他病得奇怪,好得也奇怪。苗医生带他去了很多医院治疗,吃了很多很多药物,均无效果,结果他的姥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藏医,在藏医的一针之下,成功地治好了。

当藏民感到迷茫的时候,就会去找香萨主任,在香萨精舍朝拜,而香萨主任每次都能用那些饱含哲理的话语,为他人指名方向,提供帮助。

再说梅朵的歌声和歌喉,她从小便拥有百灵鸟一样的歌声,她的歌她现编的词总能深深地唱到人的心里去,甚至打动雪山大地,所以后来的梅朵成为大明星,也在意料之中。

强巴为了牧民的事不断在草原上奔波,有一次傍晚遇到一群狼,但那群狼居然没有吃他,而是守护着他,避免另外一个狼群的攻击。还有强巴的那匹马,名叫日尕,他通人性,有灵性,可以日夜兼程地奔跑,速度赛过汽车。但是最后却违背自己的意志被黑妖马诱惑走,成为草原上的野马头马……

正是这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神话色彩,让藏文化更加神秘莫测和深邃,也让人于无形中多了一些人生的信仰:多做善事,雪山大地之神都看着呢!

四:恢宏的历史史诗

其实,我们对牧区,对藏文化知之甚少。但是它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所以革命的浪潮并不会遗忘这一个地方,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比如它由头人统治到公社化的管理。草原又国家集体管理再到联产承包。牧民生活由物物交换,到物与钱交换。道路的修建,医院的修建,通讯设施的完善,商场的修建,牧民由牧区搬进城区,集中建房等,都体现了改革的浪潮。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藏民独特的语言方式。他们的语言总是谦卑而富有诗意美,他们善于夸赞别人,如果他们要否定或批评别人也不会直接批评,他们总是从草原上的牛羊,牧草,天上的雄鹰说起,从雪山大地说起。所以连他们责骂人也像诗一样的美丽!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在2023年获得矛盾文学奖。我拙劣的文字写不尽它的优秀,有些东西我无法用文字表达,但我的心和眼体会到了美好!这就是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