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哲学新笔记
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分层的原理及意义
大脑生理上遗传有经进化过的为了提供机体生存时限的高级神经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并不仅于)感知、判断、记忆、思考和控制等。
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
大脑的生理现象与大脑的心理现象
大脑一切活动都是神经活动,只是一部分(低级)被称为生理现象,一部分(高级)被理解为心理现象。例如记忆的神经实现是生理现象,而记忆本身就是心理现象。
水的化学现象与水的物理现象
现象现象,就是某物时空呈现,现象就是(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对象的时空呈现——亚氏十范畴,不同种类的对象有不同的呈现类型(现象类型),水是静物,被动物,只有静态现象;而心理的东西是动物,除一静态现象还有动态现象。
心理的东西除了在现象种类有别于静物,在感知现象呈现的方式也有差异,心理现象常常需要内部感知——内省或反省,而感官观察只是观察心理现象的部分。
水的物理现象:液体状、无色无味、流动,浮力,
水的物理现象是水分子大量集聚所呈现出来的现象
水的化学现象则水分子内部分解所呈现出来的现象
水有化学现象,也有物理现象,但是船舶设计主要利用水的物理属性和现象
为什么研究水的化学结构于船舶设计,因为水化学性般无法用于解释、预测和控制船的航行运动。故为了建立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必须寻找验证心理层面或心理的东西的(有用的)的性质,这些性质可能是不可直接观察的,需要先猜想再确证。例如续存目的、感知判断和控制的功能。
对亚里士多行形而上学研究的缺乏造成今日心理学身心不分等问题,亚氏第一哲学是概括最普遍的原理,故第一哲学的结论必有助于解释心理现象。
亚氏的目的因和形式因很好解释了心脑之分,和意识行为意义
还有心理学研究对[研究与认识(这个动作)]缺乏把握,分不清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心理现象(心作为研究对象)可独立研究的可能性。
什么是研究
研究活动涉及很多内容,但是为了得到一个结论,必有一个数据搜集前期活动,这种搜集活动分为观察、阅读和内省多种。不同的被研究对象,其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其产生的数据(种类)也不同。对于不同研究经验和能力的研究者,则可能出现没法研究的情况——对观察的现象没法理解,甚至没法描述,或描述不准确,对于只能通过内省观察的对象尤其如此。大脑很多心理功能(所呈现的现象)都只能通过反省观察发现的,例如控制功能、意觉功能,功能这种[现象种类]对于没有生理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即使观察也不能准确记录和描述。
以上可知,第一,研究活动是有门槛的,这就是学习与研究不同的原因;第二,对于成熟合格的研究者,研究是对多个现象(呈现)的观察,从中归纳出一条恒定的运动原则。第三,研究的全过程(观察、推理和结论)均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内省/反省观察于研究的意义,及特点
与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同种,均用于结论提供现象数据
特点第一,不必将现象限于直接观察范围;
第二,得到的数据较直接观察有更多的主观内容,去主观方式和工作更多更难;
什么是观察与验证,什么是现象呈现
现象有十范畴种类,有完整现象与现象的(时序空间)部分(例如感知、判断、行为与反射弧、意觉、情绪与表情)
本体论或第一哲学于学术研究的意义
亚氏似乎只是下意识的发现了研究「本体」(事物存在性)的重要性(智慧在于猎取原因的知识,而关于存在「本体」原因的知道是最重要的,第一的),并不知道「研究本体和第一哲学」对于「学术研究」这种活动的具体确切意义是什么。
没有十大存在范畴的认识,不可能认识到[功能]范畴存在与特殊性,也就不在观察中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生命功能(反射活动)是一切生命特殊的属性或范畴呈现。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很多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没有建立,而有些人则认为已经基本建立,这里事实上表明,在更基本的问题——学科研究对象建立的标准——都没有答案,故心理学研究对象确立与否,目前不可能有答案。
研究对象确立的意义
轮船设计与制造不需要化学知识,研究对象必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为边界,在边界内(立论起点)进行研究。心理学研究的立论起点,就是神经生理学的结论终点。
结论和知识要么描述解释、要以预测控制,它是用于指导反射行动的。为什么研究水的化学结构于船舶设计,因为水化学性般无法用于解释、预测和控制船的航行运动。
研究方法
研究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是得到结论的任何方式,由上而下的演绎和反之的归纳(研究本身就是心理过程反射弧的一部分)
研究的起点没有固定, 主要由问题起,可从大量具体数据,对其作不完全归纳,得到可能的猜想(一条命题),再作验证;亦可从思辨中作出猜想,再搜集数据,进行验证。
猜想——验证
按结论知识量,研究分为猜想(新知识提出),和对猜想进行真理验证两种;
按结论的用途,研究分为理论研究(结论在知识链中间)和应用研究(结论在知识链末端)
为什么要研究
结论是用于判断和决策,这个决策就是完整反射弧重要一步。研究是为了生存,是心理过程的一步。只研究是为将来未知的刺激风险作准备。
研究对象可能的种类
是可思考的本体,而不必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多数浪漫主义者反对科学,歌德却不然。歌德证明了感觉经验能够通过内省而被客观地加以研究。此外,他认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完整、有意义的心理经验,而不是无意义、孤立的感觉。这种[研究整体意义的经验]的主张,后来被称为现象学。
《心理学史导论 P314》
心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特点
是心(复合神经功能),不是脑也不是人,是脑的一部分,心象不可直接观察,只能反省验证(不是知觉直接对比,必须经思维处理后的对比验证),一种间接的‘实证’,心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的精度也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的高,但依然有价值。例如心伤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和心伤治疗,在质性层面即可,不需要精确到量性层面的
。即有效果即可,不必完全精确控制心理状态。
行为研究与神经生理学之间的裂缝
伯劳奔特的《知觉与通讯》被认为是用通讯科学的理论概念来概括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最初尝试。伯劳说,他们不是用心灵主义的内省的语言,而是用信息流系统的模型来描述人的行为,从而企图弥补在行为研究与神经生理学之间的裂缝,将刺激反应的模式深化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编码。
《心理学哲学 章P14》
60年代认知革命爆发,其标志是米勒发表《规划和行为的结构》一书,这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对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突破了过长期以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他们强调,行为是由人知主体的一个规划产生的,就象计算机的反馈系统一样,是认知主体在试探环境产生的,并不是一对一地扣在环境的刺激上,每个情境都将与一个或多个的反映相联结。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的理论模型的建立是离不开一定的科学哲学(和方法论)的制约的,即在如何形成理论、检验和发展理论方面借助于一定的哲学模式……从心理学的近代和当代的发展来看,一定的心理学派别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派别相联系的……流行什么样的哲学派别就会出现其相应的心理学派。
哲学作为一种元理论的模型,能帮助论证、形成概念并赋予一定概念以具体的理论意义……一般地说,哲学可以从方法论、认识论和逻辑等不同角度来影响具体科学。方法论告诉人们如何收集资料、形成假设和检验、修正结论(KEMIN:知识方法);认识论帮助人们如何去判断他所知道的信息是否真的、正确的,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KEMIN:知识标准);逻辑还会告诉人们关于推理的形式和合理性规则,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
KEMIN:研究对象和方法属于方法论知识;知识检验规律属于认识论。
心的东西与物的东西
由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社会环境,当代心理学一直在苦苦挣扎,一方面心理学想摆脱人文科学的困扰而使自己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科学,一方面在许多问题的基本点上又不得不把社会文化的因素引进到研究中来。因此阐明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形成及其功能以及心理东西与人类行为的多种多样的复杂关系,心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的复杂关系始终是摆在心理学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西方学者凯尼在他1992年出版的《心智的形而上学》和雷柯弗于1990年的《元心理学》中都曾分析到心理学面临的这些问题。
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心理研究方法
雷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和解释可以分为两种对立的方法,一种是机制的研究方法,它就是自然科学常用的客观因果解释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探索研究对象运动的因果性链条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另一种是非机制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采用因果的解释模型,而采用规则制导的模型或目的的模型解释人的行为,行为被看作是执行某种规则的结果,或者行为是用目的即将来可能要实现的事件来解释的。雷认为机制的因果模型虽然能解释人类的行为本身,但它却不能解释行为的意义,而目的论模型则反之,能解释行为的意义,却不能说明物理事件、神经事件如何转化为心理事件。
科学哲学不够用
凯尼则把心理学分为心理决定论和非心理决定论,前者是哲学家传统方法——心理的东西;后者使用心理的东西以外的事物来解释心理现象和人的行为,像认知科学家将心理的东西具体化为可以捉摸、可以计算的一定的心智的表达,力求按照信息加工的心理模型通过输入来预言输出,而且探求其生理的神经基础。非心理决定论也有困难,许多情况下输入的总和还不足以预言一定的行为的输出。因此凯尼主张将决定论加以软化,即把决定论软化为与自由是可以相容的决定论。
总之,心理学处处面临着理论上二难选择,似乎传统的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对心理学还不够用,心理学哲学需要在心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这个根本的问题作出更具体的理论分析。
P231
各种研究范式
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类才具有高度发展的智能,人类的心智最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觉察到其自身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一方面,它能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模型,另一方面又能用这些积极成果,利用自身的超前能力,用一定的预期后果来指导、校正和调整自己的复杂行为,包括适应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这样,长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的着眼点就在人的复杂行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之间动摇不定。
例如大众心理学的因果解释以一定的期望会导致一定的行为这一理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期望本身是需要进一步解释的东西,形成期望的参数又太多了,因此这种解释只能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解释的需要,而不可能精确化成为科学。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因果解释模式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有把人降低为生物学水平的刺激-反应的嫌疑。
现象学的意向性的目的论的因果解释虽然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的能动的要素,然而这种主观能动的意向是如何与认知系统、情绪系统等相互作用的仍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的因果解释模式虽然具有某些综合的优点,如通过信息流和信息的加工组合能较好兼顾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作用,但对心智的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仍缺乏说明的能力。人们在期待着具有更大的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式的出现。
P237
===========
`伍麟2003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事实上,上述所有问题都能够被包容于关于“心”(mind)的形而上学当中,这也正是“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内容。它们是人们试图认识人自身,认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时所必然遇到和希望解决的种种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即如何看待“心”,采取何种立场看待心身、心物关系,如何理解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目的和意义,如何取舍和认定意识或行为及其不同方面充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二是关于【心理学方法】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需要思考用何种解释原则(如还原论、整体论、互动论等)去处理复杂的心理现象,接纳何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实验内省、经验观察、元素分析、直观描述、移情体验、操作主义、个人访谈以及计算机模拟等)去获取代表自认为有效的心理学知识等等;
三是关于【心理学知识意义】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价值论问题,需要考虑心理学知识是否能以及如何能成为价值或伦理原则,成为参与评判社会政策和社会行为好与坏、真与假和善与恶的标准,心理学知识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应用于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帮助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中涉及心理学的社会理想、事实与价值的背谬、个体主义取向等诸多问题;
四是关于【心理学自身地位】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科学哲学问题,核心是针对心理学能否作为一门科学以及作为一门怎样的科学的追问和反思。
===========
叔本华的心理学哲学观点
和康德一样,叔本华也把世界分为自在这物的世界(物自体)和现象世界(意识经验),他把意志描述为一种盲目、没有目的性且不可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类身上表现为生存意志。大多数人行为可用自我保存这种强大的驱力来解释,而不是用道德和理智来解释。因此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非理性的。驱使我们行动的,是由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的痛苦。当需要得到满足,我们体验到了暂时的愉悦,这种满足与愉悦在另一个需要产生后就消失了。
《心理学史导论 P316》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主要目的,就是悟出其存在的道理。他说,自在之物(强有力而没有目的的意志)和现象(意识)的关系,就是人存在的本质。这种本质关系产生了需要与需要的满足这样的无止境的循环。
======
学科对象、方法、研究意义
大众心理学
神话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