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妄想天纵之才,只是不愿这浅薄的赋予也放任埋没。”
如开题之言,大部分点开这篇文的都是和作者一样的普通人,甚至笨人:
从小学开始就算挑灯夜战也只能考75分,
吵架从来都是吃瘪回家才想起怎样骂回去,
遇事总要梳理很久甚至要高人提醒一下才能想明白枝节。
别提什么天纵之才了,似乎“脱笨”都是一个人生难题。
普通人怎样才能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人生巅峰,拥抱星辰大海?市面上有太多激励人心的作品和产品,但是,鸡汤并没有给勺子,成功学并有给概率。
鸡汤和成功学都有着大致类似的套路:
一是要求从自身修养做起,鸡汤讲“明心见性,岁月静好”,成功学讲“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二是要求从社交层面努力,鸡汤讲“善待众生,以德服人”,成功学主张“保持微笑,再试一次”等等。
且不说那些作者是否真的验证过,单看执行层面上,也存在很多不符合生活、工作实际的问题,效果很可疑。
一个“脱笨”手册,在理论上,必须可以摆脱自身修养和社交技能的限制,直接作用于“笨人”本身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
在操作上,仅通过思维意识以及习惯养成,就能产生显著效果。
以此为出发点,作者整理了自己“脱笨”之路的心得,以求能荡除“鸡汤”和“成功学”的误导,得出科学的方法论。
最基础的起步:认知篇的三要点。
1.模块化
在一个维修达人眼中,一个最简单的白炽灯泡,可以划分为两个初级模块:电路模块和支持模块。
初级模块再划分,电路模块可以分为两个次级模块:导线(螺口、铜丝)和工作元件(钨丝);支持模块也可以划分次级模块:玻璃壳、灯丝柱、保护气体等等。
同时模块直接也是有联系和重叠的,比如灯泡的螺口,既是导电体,也是支持体。
当一个灯泡坏了的时候,有了这样模块化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更轻松找到故障在哪里。
如果概括地定义模块化,就是:通过把复杂系统逐级划分成具有各自属性、相互关联的子单元,人们可以更清晰、完整地认识整体和系统的内部特征。
模块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认知功能,并非天才、达人所独有。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认领”这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了解并且在日常活动中强化它。
2.复杂性
思维简单、刻板,是“笨人”的最明显特征和最大硬伤,这正是因为在复杂性这一认知层次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事物、状态、问题或者命题,都不是绝对简单、孤立和理想的。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层维度:
适用条件和范畴;
比例;
概率和动态;
一桶纯净水是纯净的(非显微分析条件)
中国人都是黄皮肤(民族范畴和人种范畴)
欧洲人身高比亚洲人高(身高的人群比例)
走入清华北大人人都能成功(概率)
中国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动态)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这里入手,养成习惯,有意识地去引入、思考这些维度。
而作为思维工具,“复杂性”具有双向作用:引入和增强复杂性,有利于更细致、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支持;而削减和消除复杂性,有利于从整体把握,简化对事物组成要素的考量。
3.大连接
大连接是上述两种认知的综合和飞跃。
当我们以模块化和复杂性为基础,认知水平得到一定强化以后,我们要能够有意识去打破一些固有的认识隔离。
打破学科隔离——容易理解的例子:牙齿骨骼的成分也是岩石泥土的成分;耕作技术和高产粮食品种的引入比好皇帝对“盛世”的贡献更大;印象画派的产生离不开锡管颜料的发明;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拓扑相变和拓扑材料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学科、一个研究材料都建立在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上,所以我们要不时地把视线放到学科以外的区域,有目的去探究思考,还要经常不带目地涉猎。
打破专业分工隔离——独立的工作会越来越少,而不同专业、工种之间的协作甚至跳跃会越来越常见。和相关专业、合作工种之间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阐述对彼此的认识,都能够促进双方的进步和完善。
打破生活场景隔离——我们现在对一个明星的了解,比两百年前人们对他们的邻居的了解更深刻,通过网络主页、社交媒体、视频、文字传记等等丰富的媒介,我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去了解一个人、一类人甚至一类生活场景。多阅读,熟练掌握不同媒体工具已经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模块化”、“复杂化”和“大连接”,它们既是思维意识,也是方法工具。
作为思维意识,仅仅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能显著地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作为方法工具,能帮助我们找到更清晰的思路,节约大脑思考的运行带宽。通过更好地简化、抽象、归纳和类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记忆能耗。同时它们也有助于培养我们更灵活、洞悉、开阔的头脑。
当然这里只是最基础的“认知篇”,“脱笨”是一个的不断成长的过程。积累、成长,聚变,才能有加速进步的人生。
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