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九月星空推荐团推荐,本文系首发原创,文责自负
我们村位于小县城古城墙西侧,巍巍卧龙岗之上,村子西南角有一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地方,就是我小时候就读的“李庄小学”。
记忆中的小学校,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可谓声名远扬,吸引着十里八村的孩子们前来就读。
学校规模不大,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总共十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五百左右,老师也就二十来个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目无一科不开,无一节空课,而且都上得有声有色。老师少,不是问题,语文老师还可以教品德、美术。数学老师教音乐也在行,体育课更是上得丰富多彩。
我们打心底里佩服“万能”的语文和数学老师。老师总是尽心教,学生也是开心学。
每天上学总能见到老校长笑盈盈站在校门口,亲切地和老师同学打着招呼,而且每周一次的学校大会上,老校长也会给全校同学上一节思想品德课,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在家孝父母,在校敬老师。“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结起来力量大等等。多年来,一想到这些简单的卫生习惯,简单的生活道理,老校长和蔼可亲的面容就会浮现在眼前。
有老校长的全心管理再加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学校教学质量全县屈指可数。
每年县教育局领导参加开学典礼,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李庄小学校风正,学风浓,今年综合排名还是第一……”
在一个成绩斐然,蒸蒸日上的学校上课学习,总让人感觉那么幸福和骄傲!
每天早晨天不亮,小村庄就喧闹起来,高年级孩子们三五成群来上早自习了,一路上总少不了调皮捣蛋的孩子操着怪腔唱支歌,捏着鼻子学鸡叫,撮起嘴吧吹口哨……
邻村王庄的、聂庄的、黄庄的还有村西砖瓦厂的孩子起得更早,他们要翻越涧沟,有的要走十里八里路才能来到学校。
那时候没有家长送,也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步行。大家早起后互相叫上一起同行,一路上还能讲个故事,说个新闻,编个笑话,说笑声引得村落里一阵阵鸡鸣狗叫。
教室里灯亮着,老师不知什么时候来的,反正每次都在大家来之前,坐在讲台上。于是喧闹声从踏入教室门口那一刻起,戛然而止,一会儿功夫,整个教室,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朗朗读书的海洋里。
每天早自习最后二十分钟是老师提问背诵的时间,会背的骄傲自豪,兴高采烈,一下课就一溜烟儿回家吃饭,或是打开书包拿出干粮,津津有味儿地嚼。
不会背诵的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坐在位置上继续背,眼巴巴看着别的同学吃东西和玩耍。静等老师一句话“××同学,你也吃饭吧,明天再背。”才欢呼雀跃冲出教室,先耍一阵子,然后再吃早饭。
每天上午第三节十点下课了,懒洋洋坐位置上不想动。早晨饭或干粮早已消耗殆尽,真的又渴又饿……
有几个胆大的本村的孩子王,会悄悄遛进学校旁边的住户的厨房,掀开水缸,舀瓢水一口气灌下去,或者临走时揣个生红薯、生萝卜一类的瓜菜作为零食充充饥。当然,也不是每天都幸运,有时候会被谁家老爷爷、老奶奶抓个正着,苦苦哀求,才从高高举起的拐杖下溜走,然后成为头号新闻被大家伙儿欢乐地传说:
“喂!号外,号外,大家知道吗?××班××同学,偷吃人家生红薯,被当场抓获,人脏俱获,还敢耍赖……”
“哈哈……”
不过,村里人也不会斤斤计较,你如果进门礼貌地叫声“叔、婶”或者“大爷、大娘”“爷爷、奶奶”然后说,“我渴了,想喝口水。”或“我饿了,想吃点东西。”每次都有凉白开解渴,每次都会有吃的拿回。
淳朴善良可敬的乡亲们真心爱护着自己的娃儿和别家的娃儿。
人们常说“卧龙岗上人才多”,其实也得益于家乡多年来尊师重教的结果。
每到农闲或寒暑假,村支书会亲自带领村民到学校整修操场,修缮教室,维修课桌板凳,彻底清理学校厕所,这仿佛成为约定俗成的大事,每一任村支书都会主动去做。
农忙时节,村民们自发帮助有耕地的老师们收收庄稼,犁地播种也是常有的事儿。
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生养着活泼可爱的娃儿们,敬业负责的老校长,呕心沥血的老师们年复一年守候着希望,放飞着梦想。
从村小学飞出的金凤凰遍布全国各地,遍布各行各业……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三十年过去了,老校长早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了,老师们该退的退了,该来的来着,换了一批又一批。
近几年,我们乡被划为县城四大办事处之一。县城小学增加了一所又一所,村里的小学生都进城上学了,听人说,现在村小学一个学生都没有了,老师们也分流了。
然而,昔日的小学校园,那些可爱的同学,那可敬的校长和老师早已尘封在记忆深处,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