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长沙,也跟我一样听收音机的话,那你应该听过FM101.7音乐电台。这个电台有一个整点报时的环节,所有的素人都可以报名来参与报时,在报时之前他们可以说一句自由发挥的话。
在这些人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男生,倒不是说他声音有多好听或者多特别,只是他说的那句话让我深思。
那句话是,“我记得曾经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是最自恋的动物……”
听到这句话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哪位哲人说过?我问同行的几个朋友,他们也都直摇头,不仅搞不清是哪个哲人说过这句话,还惊讶于这句话居然被某个哲人说过。
后来我特地去百度了一番,良久也没有找到确切答案,至此我认定至少这句话应该是他自己杜撰的。
可是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又来了,既然是他自己杜撰的,那干嘛要假托先哲之口了?难道就不能说是自己说的?
我思考良久,大致以为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曰自卑,二曰装逼。
自卑者,总觉得自己说出的话没有分量,说服不了别人,有时候就连自己想出来的绝妙句子也必须要说成,“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此话一出,他便顿觉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给他撑腰。
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在朋友圈里看过“马云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王健林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莫言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等等这些语句,我虽然不敢百分之百肯定这些名人没有说过这些话,但是十有八九这些话都是写这样的文章的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又或者确是某个名人说过,但那个名人从来都没有说过那些话是送给年轻人的十大箴言。
有时,那些话真的写得很好,即便不是马云说出来的,也绝对是妙语,但是他们总有一种人微言轻的思想作祟,到头来把自己好好的成果让给了别人。
而装逼者,就是想用哲人说过的话来显示自己的话很有权威性,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刻,竟然能和先哲想到一块去。这样那些反驳他观点的人就不得不投鼠忌器,谁要是说他观点错了,那他就可以拿那个名人来当挡箭牌,然后大喊,“要批判我,先从某某名人的尸体上踏过去。”
除却让自己和名人站在统一战线外,聊天时常常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人还能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多才,你看,这么偏门的名人,这么偏门的名言,我都知道,我真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要分辨这两种人也很容易。
自卑者向来心虚,也怕担责,所以他们经常说的是“曾经有一个哲人说过……”或者“我曾在一个名家写的书中看到过……”等等。很多情况下并非他们忘了是哪个哲人,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哲人,或者那个哲人从来就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指名道姓地说出是谁,就很有可能遭来别人的诘问,而自己又没有很强的辩驳能力,所以“曾经有一个”的句式实在是太好用。如果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也别挞伐他,他只是引述,要攻击也要攻击那个所谓的哲人,这样他就能置身事外,明哲保身了。
而装逼者他们往往能准确地说出某句话是出自哪个名人之口,或者出自哪一本经典名著,更有甚者,能一字不落地把原话背下来。当然,有时候他或许会记混淆,但是他必须要有一个本事,那就是无论对了还是错了,气势上绝对不能怂,语调一定要果决,这样听的人才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不过,也不排除他面对的人中间有饱读诗书的拆台小能手,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之又少,玩的就是心跳。赌对了,能赢得别人的敬服和称赏,赌错了,只要再准备一套圆场词便可。两利的事情,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说话时引用名人名言的人就一定是在装逼,如果情到深处或者说话正好说到那个点突然冒出那么一句,那绝对是点金之语。只是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境,生拉硬拽,非得在话语中夹杂一两句名言,那就是典型的装逼了。
相信我,没有人喜欢跟一个开口闭口掉书袋的人聊天的。
说话时,莫要自卑,你有自己的见解时,就大胆地说出来,并不一定要假以他人之口。毕竟思想可以雷同,但是表述方法千差万别,你完全可以自己动动脑子,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执拗地借别人的光。
同样,刻意卖弄也不可取,初闻或许觉得此人学识渊博,但听久了,就会觉得此人太过肤浅。
总言而之,要好好说话,说自己的话,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