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文化部主任在评价热点事件——易烊千玺考编的文章中写道“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
在经过7月9号号各省公务员考试热度加持后,“小镇做题家”这一说法迅速冲上热搜,这一说法,可谓引起了“公愤”。
该主任的言论引起网友“愤怒”的原因在于:他在强调考编公平性的同时,忽略了普通人和公众人物之间资源与权利的巨大差距,同时他又轻描淡写地否定了普通人的努力,言语之中尽是嘲讽。
通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到的炼字,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些小镇做题家”这句话。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百度百科上对小镇做题家的定义如下:
“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曾凭借刷题和超强的应试能力,经过高考的角逐从小城镇考入一流高校,以为能从此平步青云,但进入大学却发现自己曾因成绩优异而拥有的光环逐步瓦解,特别是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在思维、眼界、家境、 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脱离了做题模式后的他们对新环境无所适从,甚至自我设限,以致在升学或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屡屡受挫,陷入自我怀疑的焦虑迷茫情绪。“小镇做题家”成为部分 211、985高校毕业生自我调侃的标签。
这个“头衔”,最早是用于自嘲的,此事之后,演化出更多的如“农村错题集”、“城乡结合空白卷”等,将普通人的无奈体现的淋漓尽致。
抛开公平公正不说(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公平),某主任的一番言论,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否定了普通人的努力,站在权利的制高点去评判普通百姓,这和“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
根据二八法则,这世界上80%的财富/权利/资源掌握在20%的人口中,这意味着这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想改变自己命运,只有很少的机会和资源,而努力就是最靠谱的捷径,为何不努力呢?
嘲笑和不屑于努力的人,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