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全校语文教研活动,听取了老师们传达区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是老师备课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解读教材时和教材对话,和编者对话,和作者对话。准确地进行教材解读,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
做好精准的教材解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准确地进行教材解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语文要素做链接
在集体备课时,学校开发了教材是落实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最重要的载体。
解读教材时应该基于我们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语文要素这三方面的解读,解读完以后再去准确的理解单元语文要素当中的核心概念。最后才能去设计大情境大任务。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材解读《沉浸式教材解读中的要素追问之旅》为例:
老师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两次课标上的一个不同点。
2017版的课标中,在这个语文要素的表达上,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在2021版课标里,改成了“借助提示讲故事”。
为什么要把“复述课文”改为“讲故事”呢?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团队老师就这一点作了深度解读。
(1)查阅文献,厘清“复述”和“讲故事”的关系。
结果发现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复述包含的内容更广,而讲故事多为内容和情节,更简单易懂。
“讲故事”是“复述”的初级阶段。通过降低难度,最大程度上的鼓励孩子大胆说,乐于说,自信说,感受到讲故事的趣味性。
(2)揣摩编者的意图,有以下几点原因要去改变:
一是强调文本特点,读懂故事符合低段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因为是复述的起步阶段,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寓言或者故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
二是为了降低难度,相对复述来讲,“讲故事”要生活化,重点鼓励他大胆的去尝试,乐于表达,
三是助力表达,正因为我们要降低难度,所以才要借助支架助力学生的表达,使表达更完整,更清楚。
四是分层要求,分层评价。相对于复述来讲,讲故事要生活化一些,起点不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不能去打压他的积极性。
揣摩作者的意图以后,就更加深了对“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理解。
二、纵观语文要素的分布
要纵观教材语文要素的分布,对语文要素在各个年段的表述进行梳理,清楚要求上有哪些不同。
以二年级的解读为例:为了纵观教材语文要素的分布,就把二年级到五年级关于学生复述的要求的词语进行罗列,做成阶梯图形来比较,纵观这一要素的整个发展进程。
于是就能发现表达上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从二年级的“完整”到三年级的“详细”,再到四年级的“简要”,五年级的“创造”,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梯度。从最初的理解到高年级的创造,体现了学生思维层次在不断提升。
三、分析课后习题的要点
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课后习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解析点,来分析语文要素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哪里。
四、设计学习活动
解读教材时的学习活动设计不仅指向核心素养,还指向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区级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方法。
其实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指向表达,提升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单元课型分类,一种是从内容上进行分类,为基础诊断课,精读指导课和表达课,另一种从学生的学习进程来分类,为学习方法种子课,学习方法推进课和学习方法迁移课。
学习方法种子课就是选择典型的段落来学习“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如同一个例子。
学习方法推进课就是在学习了例子之后,再选择其他典型的段落带着学,把阅读的方法进行巩固,学习方法迁移课就是指向写作,它是从阅读当中学习这个方法,最后落脚在孩子的写作上面。
这样阅读和写作两个要素就贯穿起来。
这次区级教材解读,呈现的变化有二:
第一,我们要深度解读教材,要用科研的方式去解读单元的核心概念。
第二,设计大任务的单元规划如何调整。种子课,推进课和迁移课如何规划?
虽然语文教学很难,但是你要去研究它,要去面对它,那么你钻研起来你才觉得有趣儿。本来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有责任去教好它,去带领孩子学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