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体会。
每当看到身边有人在看电视或看电影时,不知道始末,也不知道故事情节,总喜欢凑过去瞧上一眼,就问上一句“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果自己追剧呢,看到一个原本有着善意的好人,在有意无意的各种挫折下,一步步心生歹意,处心积虑,逐步变坏,或者在显露人性的某个刹那,漏出了极丑恶的一面。
那么,对于这个人的观赏,“坏人”的标签就根深蒂固,心里的厌恶也会掩盖掉她作为人而有之的和善。
反之,如果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赶尽杀绝,坏事做尽,在他即将谢幕之时,他那瞬间的忏悔,最后的一善,却可以洗尽他一身的污垢,惹下同情的泪水,心理还会默默为他开脱“他其实也没那么坏,如果不是因为……”。
好像总有一个执念:好人变坏,是不可以饶恕的,“她竟然是一个有坏心眼的人”;坏人变好,却可以得到升华,“他毕竟也有好的一面”。
2
我说想写篇文章叫《坏人老了》,朋友说,不好,这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符。“尊老”一直是我们最基本的传统,再说,好人坏人也不是由你来划分的。
想想,也对。谁也不比谁好,好与坏也不过是相对论罢了,不过都是历史中的过客与尘埃。
郭德纲有句“其实我挺讨厌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我挺赞成这句话的。
因为对于很多事情,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也不定就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片段的呈现,忽略更多不为人知的个中曲折,断然去下评判本身就不公允。
在医院,有时能看到一些老人,生病后独自住院,平时吃喝拉撒睡都是一个人,几乎没有家人来陪伴,只偶尔见老伴或一两个人来探视,也往往没有停留很久。
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道德的高地,苦口婆心的劝家属,认为家属特别不负责任,会同情老人家的病痛、凄凉、孤苦。
可是,从这些老人对医护及旁人的态度上,从他与家人的的相处中,从家属的言谈交流中,也多方侧面的显露了老人自身的很多问题,除去疾病原因,他平时,可能就不是一个善良之辈。
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3
还记得在广州公交上看到的一幕。
晚下班高峰期,很多人挤搭公交。有位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刚上车不久的老阿婆。
可能怕站在阿婆旁边两人都尴尬,他就挤身踉跄着尽量远离阿婆往后站。刚好拉着扶手站在了我的正前方一个座位的边上。
随着车子的摇晃,这个年轻人看来真的上班时累坏了,他有点站不住,两只脚不时地轮换,屁股就不自觉的靠在了旁边一个阿公凳子的扶手上,好借点力支撑自己。
可能靠的太近了,或者摇晃的时候碰到了阿公,只听那位还很年轻的阿公很凶的大声呵了一声“要不你来坐?!”“我坐个位置,你靠我那么近干嘛?!半个屁股都座过来了,你坐还是我坐?!”
同时很凶悍的瞪着年轻人,满眼、满脸神色狰狞地表达着他的不满。
年轻人吓的立马站直了身子,有点难堪恼火,也有点被唬懵了,更有点受伤与委屈。
虽然我不大坐公交,但有机会我也是喜欢给人让让座的,毕竟你坐着,老人家在旁边站着,你那心里总不大舒坦。
但看着这个怒气气冲冲,中气十足的阿公,听着公交广播刚好响起的温馨提示,“请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老人、孕妇……”。
我不禁在想,是不是老人都应该要给他让座呢?老人的界限到底是什么?现今能满大街乱跑的老人真的大多都还是挺年轻的。
可平时坐地铁搭公交,也会看到不少所谓的老人,真的已经习惯了年轻人主动让位。
他们一上车,本能的就在等着年轻一辈的让座。如果没有,那种不满的情绪,空气里都能感受到。
那已经不是你情我愿的美德了,更像一种道德绑架。
其实,超市米面油打折,药店保健品促销,排着长龙静静等候几个小时的,很多也正是这样一群年纪大的人。
4
人,是多维度的,也从来就不是非好即坏的。
电影《闻香识女人》,脾气暴躁,语言粗俗,爱香槟美女,不受家人待见的瞎眼中尉,在拯救穷学生查理险被劝退的命运时,站在学校讲台上的那种坚定固执,慷慨激昂,精彩绝伦的粗口,也让人为之震撼。
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有部经典电影《切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内战结束已久,和平的年代不需要那么多武士。于是很多武士失业了,生活无着。
有一名武士去某诸侯家要求切腹自杀,那名诸侯感动于武士的精神,于是收留他,给了他一份工作。
至此之后,多名武士采用同样的办法,以切腹要挟,诸侯们没有办法,只好给他们些银两打发他们走路。
有一天,有名叫千千岩求女的武士,也要求切腹。当他听说诸侯要接见他的时候,他面露喜色,兴奋的喃喃自语,眼睛闪烁着光芒。
显然,他也是那众多以切腹要挟诸侯的武士之中的一名。更何况,他的两把佩刀竟然是竹子做的,这哪是来切腹的呢!
谁知诸侯以及诸侯手下供职的几名重要武士,决定将计就计,让他切腹。
当千千岩求女提出宽限一两天,他一定回来履行诺言的时候,他们拒绝了。并让各武士观摩这样的英勇的行为。
千千岩求女用力数次,才将竹刀捅入自己的腹内。在他极度痛苦之际,请求站在身后的武士砍去他的头,被拒绝了。千千岩求女极度痛苦,最后咬舌自尽。
这名投机的千千岩求女武士,侮辱了武士道精神,咎由自取,他死了。
几个月以后,又有一名叫津云的武士前来要求借井伊家一处宝地切夫自杀。其原因也是不堪生活的困苦。
不过在切腹之前,他要求讲讲自己这一辈子的故事。
他过去也是一名武艺高强挺有名气的武士,他还有一名好朋友。当他们的主人失败的时候,好朋友切腹自杀,将自己的儿子托付与津云。这个男孩子叫:千千岩求女。
津云失业后,带着自己的女儿与千千岩求女移居别处。津云制伞,女儿制扇,千千岩求女教私塾,勉强维持生计。后津云将女儿嫁给了千千岩求女,两年后年轻的人儿给他生了一个外孙。
可是,女儿病了,咳血,为了给她治病,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包括千千岩求女的佩刀。为了保持武士的象征,千千岩求女就做了两把竹刀佩在刀鞘里。
可是有一天,连小孙子也病了,发高烧。家里穷的请不起医生。看着儿子在高烧中昏迷,千千岩求女对妻子和丈人说,某处可以借高利贷;说他马上出发,晚上就会回来。
这样,千千岩求女去了。晚上还没回来。直到半夜,他的尸体被三位井伊家的武士送了回来。
5
其实,永远都只有一个故事,只是看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多少内容。
而你的反应,感受,和判断,也大半取决于关于这个故事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常就轻易的做出了判断,开始对他人点着自己的食指;而不想一想也许完整的故事不是这样的呢?永远都只有一个故事,只是我们知道多少呢?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不站在道德高地,不以小我的意识去随意评判他人,或许就是对生命本真的真实。
不以善小,小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