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笨
夜间读书,偶遇《放鹤亭记》。不由得感觉有些莫名的亲切。因为徐州对于我来说是他乡也是故乡。因为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来到了徐州,在那里上学,长大工作。直到后来我离开了徐州,漂泊在这四面环海的海南岛上。
但一看到《放鹤亭记》,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虽然它是出自千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但毕竟写的是徐州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于是便信手拈来,放在这里。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现存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东麓。为宋代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称云龙山人,满腹才学却无意仕途。归隐山林专修道学。与其时彭城太守苏东坡交好,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决堤,水至彭城门下深二丈八尺。太守苏东坡率全城军民奋力抗水以保全城百姓平安。而张山人搭建在云龙山西簏的茅亭也毁于大水。半月余,待洪水退去,遂于云龙山顶建一亭。歇山飞檐,甚是壮观,因山人饲鹤二只,朝放暮归,曰“放鹤亭”因于太守交好,太守亦仰山人之仙风道骨,遗世独立,欣然题匾“放鹤亭”三个大字于其上。並作《放鹤亭记》一传世佳篇,至使该亭名声大振。而《放鹤亭记》更被收入了《古文观止》中,成为千古名篇。更让放鹤亭以及与之相伴的招鹤亭与饮鹤泉成为古城徐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
苏轼在徐州的两年中,正值徐州的多事之秋。先是大水后又大旱,让这一代文豪先是治水,再又求雨,忙的不亦乐乎。但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在徐州的两年中为徐州留下了170多首精美的传世佳作。如这首《永遇乐.夜宿彭城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枕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中,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东坡在徐州两年中,常邀文朋诗友大家名士前来相聚。对酒吟诗,唱和酬答。其中就有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婉约派大家秦观秦少游。
苏太守治服洪水后,于城东黄河高滩上筑黄楼以镇河灾,楼高十丈,巍娥壮观,又建一牌楼上书“大河前横”。现成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黄楼落成,苏轼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城中居民万人空巷前往观瞻。秦观写《黄楼赋》。东坡以诗谢之。
临别,少游写《别子瞻》一诗相赠: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
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
公元1708年3月,苏轼奉诏赴湖州上任,临别赋《江城子》一首。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与徐州仅仅是擦肩而过。但这一代文学大家却为古城徐州的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保存在徐州城中的黄楼,牌楼,放鹤亭,燕子楼,东坡石床等,无不沾满了苏子风韵,名士情怀。“一色杏花三十里,送君别去马如飞。”苏轼走了,走进了历史的烟尘。但在徐州,苏轼却无处不在。关于他的许多传说,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