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我于家中读完了这部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在这篇书评的开篇,我想先讲一下我心中的余华老师。我虽然非常喜欢看中国现代小说,也了解很多中国当代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但是对于余华这个名字真是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实在是对他的作品和人物生平了解甚少,熟悉是因为余华老师的那本《活着》。这本书在我家的书架上躺了差不多四五年了,我甚至都没开封。不知道当时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因为这本书足够出名?还是仅仅为了凑单?我已经忘了,但是现在,我准备重新把它读起来。
为何突然想起阅读这本《许三观卖血记》了呢,也是纯属机缘巧合。恰巧那段日子在网络上刷到了采访余华的一个片段,老师是性情中人,谈吐间不乏幽默,调侃起莫言和他之间的友情的时候嬉笑怒骂的劲儿,让我对以往文人的那种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哦,余华老师真可爱,那他的作品会不会也是这个风格呢?我想错了。
听读过他作品的读者是这么评价他的: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读者。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人生无常,悲欢离合。在好奇心趋势下,我还是想读读他的作品,想看看这位性格和写文风格如此大相径庭的作家,是如何妙笔生花的。带着这份好奇心,我打开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

我看小说,第一印象很重要。比如开篇是否精彩,语言风格是否平实生动,人物关系是否清晰明了,只要不满足其中一点,我可能就会立刻中止阅读,但是这本书没有。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通过描写一些小人物的行事作风和生活状态,来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不会直抒胸臆,他会把自己的观点和精髓融入到每一个细碎的情节中,提高读者的感官上的阅读体验,跟随作者的节奏渐入佳境,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正是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
整个故事的大时代背景发生在解放后,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人们刚从战争的阴霾下走出来,思想也还有一些封建社会的残留,愚昧无知封闭都是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真实写照。许三观作为那个时代下普通的一个男人,以他卖血这一线索,贯穿着他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旅程,讲述了小人物普通平凡的一生。

我对许三观这个人物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当他因为怀疑一乐不是他亲儿子的时候,对一乐的那种差别对待,让我觉得他心真的狠啊,大人犯的错,凭什么要让孩子承担呢,一乐那么小,看到自己敬重的父亲对自己这么狠心,他该多伤心啊。我觉得许三观的日子就是过给别人看的,别人说一乐长得不像他像何小勇,他就信,别人说他是乌龟,他也努力地去迎合邻居们的意思不去做乌龟的事,全然不顾自己家人的感受,感觉许三观挺虚伪的,没有起到一个顶梁柱的作用。
最让我毁三观的就是,他把自己对何小勇的怨恨还撒到了下一代身上,教育二乐三乐长大后强奸何小勇的两个女儿,都说祸不及家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简直是缺了大德,还好后文二乐三乐长的还不错,没有被这样可怕的教育迷失了自己。
这部小说,随着主人公许三观的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这一过程,也经历了中国解放后最动荡的那些年,文革、闹饥荒、土地革命....都说革命之下,是流血的“战争”,许三观他们一家虽然没有真正地流血,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活着都那么艰难呢,什么良知、道德那都得通通靠边站,滋生出来的那些思想、那些行为,放到当时的那额时代背景下,不足为奇。
许三观这个人,身上也有很多当时劳动人民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他好面子,不想被人说是做乌龟,但是仍在一乐闯祸后卖血去为他善后;他恨死了何小勇,巴不得他死了,但是听说一乐喊魂能救何小勇的命的时候,依旧让孩子爬上了屋顶;他会在许玉兰遭批斗的时候,顶住压力给他送饭,要知道他是一个多好面子的人啊,为了让妻子少受点罪,他顾不得自己的面子了。
他后来的表现看似挺矛盾,但是却很真实,余华笔下的这个人物很好地体现了,人本就是这样矛盾又复杂的一面,这正是这部小说吸引人的点,他在刻画人物上一正一反,让这个人物更加鲜活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帘中,前后截然不同的反差下,给予读者感官上的冲击,激发了作者对许三观这个人物的好奇,也升华了对这个人物的感情。
许三观这个人,他作为父亲和丈夫,在承担家庭责任感的时候,是不含糊的。他为了这个支撑这个家,为了三个儿子的健康长大前后那么多次的卖血,令人动容。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全书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乐重病,他快要死了,许三观那种担心那种心疼溢于言表,虽然乡亲邻里都说一乐不是他亲生儿子,但是这么多年他对一乐视如己出,甚至最偏疼他。为了给一乐治病,他全然不顾自己的性命,要知道他是多么怕死的人啊,他知道自己昔日的小伙伴因为过度卖血而失去了生命,他仍不管不顾,去上海这一路,走了一路,血也卖了一路,其中的心酸真是让人看了无不赞叹父爱的伟大,为了孩子能活,他宁愿榨干身上最后一滴血。

他前后那么多次卖血,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别人,没有真正的为过自己。可以说,他这个人的骨子里的确有很多人性的阴暗面,但是仍挡不住他的善良和责任。
卖血,作为贯穿整部小说的故事线,它也有很多暗含的意思——人性的贪婪。三十多块的卖血钱在当时社会下的购买力可见一斑,不痛不痒地抽了一管子血就能给这么多钱,谁还愿意付出辛苦的劳动赚那一分一毫呢?有麻烦,就去卖血,仿佛卖血能拯救一切,殊不知过度的卖血就是透支着人的健康,看似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蜜糖实际上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有的命运馈赠,其实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不管经历过生活中的多少苦难,要记住,不要丢弃善良和责任感
这部小说,值得大家反复阅读
以上就是我读《许三观卖血记》全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