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可规范我们的行为,让生活、工作变得井然有序,提高效率,但是规矩不是万能的,有时不制定规矩反而更好。比如说有一个人穿拖鞋上班,你看到之后立马给部门制定规则:上班穿拖鞋,罚款100元;有人上班迟到了,你立马制定规则:上班迟到者,打扫卫生一个礼拜。
这看似很合理,把所有违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但有时规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本来员工就根本不拿穿拖鞋当回事,经过管理这么一提醒,穿拖鞋的人更多了;本来准时上下班理所应当,经过管理者一提醒,原来还可以迟到几分钟。所以,因为一个员工的过失而惩罚整个集体,非常不公平。
问题来了,什么时候该制定规则?规则是否必要?——看实际情况。如果有多个人上班穿拖鞋,很多次上班迟到,这时才有必要制定规则。
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人,他们充满了工作热情,积极乐观,如果管理者因为某一个人的过失,对整体制定规则,就相当于打击努力做事的员工。当然我并不是说规则不重要,只是在制定规则之前,想想规则是否必要。因为有时,规则不一定有效果,反而会有负作用。
关于加班
能不加班就不加班。加班是低效的表现,原本8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非得拖到10小时。有人甚至还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人,公司还得奖励像他这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员工。其实,那些经常加班但效率低下的员工最应该改变,最应该被批判,他们会让准时上下班变成一个无理的要求。
举个例子:我在杭州学java,每天10点钟回房间休息,在我10点回去时,教室里仍然有一大半的人在学习,勤奋学习的精神当然应该提倡,但仔细观察就发现,这些留下来的一大部分人并不都在学习,有的是在看视频,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打游戏,只有部分人在学习,他们紧皱眉头,似乎遇到了难题。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晚上十点之后,学习的效率开始下降,这时最应该的就是回房间休息。但是,当自己想离开时,发现旁边人都还在学习,顿时感觉自己很不爱学习,怎么可以这么早回去呢,于是,留下来继续学习,但实际上又看不去。
不要加班,不要加班,不要加班。这并不是偷懒,而是对自己的要求,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不对自己狠一点,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