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生三世》最近热播中,我没有去看。不是不喜欢,当初看原著,也着实为作者唐七的文笔与文思击节叹赏,甚至在心中许之为看过的小说中文采第一。
直到某一天,在微博上看到原著涉嫌抄袭大风刮去的作品,作者自不肯承认,一番又一番牵扯后,大风气笑总结:“因为认识不同,每个人说的话也都不同。比如,同一件事,有人叫抄袭,有人叫模仿,有人叫致敬。”
秦简的《锦绣未央》涉嫌致敬219部作品;于正的《宫锁连城》致敬琼瑶的《梅花烙》;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致敬庄羽的《圈里圈外》……
搞笑了,真以为“文人们”的抄袭,就能冠冕堂皇、美其名曰成“致敬”了?
文贼们,靠剽窃得来的江山,终究是坐不稳的。秦简事件已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正式立案,2月15日将进行证据交换;而后两者,皆已被法律判定为抄袭,责令道歉并向原作者进行赔偿。
我个人,一向是非常不齿抄袭的。自古文人多清高,他们宁愿在白米粥上贴上烧鸡的字条,也不愿接受污吏送来的金银,这种清高来自于他们的气节,来自于他们的信仰,而一个“文人”如果连抄袭这种底线都守不住,他也就污淖到烂泥地里了,别说“文人”,怕是连“人”都不配称了。他就只是一个低级的掮客,一只靠吸血为生的虱子,以剽窃、贩卖他人的心血,汲汲营营求取名利。而最搞笑的是,“他们”往往竟是成功的,不仅成功,甚至于拥有比原作者更大、更炙手可热的名气。也是简直了。
二、
又有人说了:扯蛋,自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而已。
关于这点,知乎作者宵离有一段精彩论述:
文学就是人学。文以载道,文字承载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这种思考过程是独立的,无法复制的,因而文学创作的过程才具备唯一性。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的续写如此艰难,而甚至即使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良久之后再拾起来,也会让人觉得奇怪的的原因——因为那种存于脑中的思绪和灵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你有了这种独立的思考之后,作为作者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就是选择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是我们说的“文风”。
什么是文风?就是一个人独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文风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个成熟的作者都会有。它潜藏在作者处理文字的字里行间,不论是遣词造句的方式,还是设置情节的节奏,这些小细节小偏好是最真实,最骗不了人的。这就像大厨做菜,菜有大的流派不假,但即使是同一个菜品,每一个厨师都有自己特别的处理方式,因此这些菜都会有些许不同。
而故事所承载的思想,传达的情感,以及属于作者的独立的文风,其实才是故事真正独一无二的地方,其他情节也好人物也好,都是为思想服务的躯壳罢了。
三、
秦简事件中,众多编剧自发筹集了10多万元诉讼费用于起诉,编剧汪海林说:“原创是影视创作的核心。我们编剧自己掏钱反抄袭,不是因为道德洁癖,这是行业自救的问题。文化建设需要内容和人才,如果内容都是抄袭,人才都是小偷,那这个行业就完蛋了。”
为什么盗版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寸步难行?而在国内就蔚然成风?
如果大家都自觉抵制这样的作品,发表在网站上时无人看、出书无人买、片子立项的时候拒绝为其投资……相信这种抄袭风,自然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最后,贴上人民日报官微的一段话吧:“以抄发家,哪怕名利双收,实是自设陷阱;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是不良行径。法治时代,当文抄公不只是道德冒险,更为法律不容。净化编剧业生态,岂容害群之马?对偷食上瘾之鼠,当人人喊打。不走邪路,才可言正;学会做人,再谈出征。”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我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