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教育的情缘
在参与新教育实验活动中,我最热衷并且坚守的,就是共读——与班中的孩子们共读,与家长共读,在共读中共同成长。自从学校加入者新教育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 2011年3月31日,教育科所举行的新教育实验推进现场会上,执教了《<鼹鼠的月亮河>阅读指导》,受到了与会的全市各实验学校校长和实验负责人共200多人的一致好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在全市推广;2011年月11月,在教科所组织的新教育开放周(新营小学开放现场),和我班的孩子、家长,一起展示了《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的共读叙事,被选参加全市的开放;2011年4月,我们班在教育论坛上开设的“心灯渐亮”班级主题贴被评为“一周热门贴”; 2012年5月新教育开放周活动中,指导学校的“共读”和“青年教师论坛”两个板块内容,受到了好评。我将一如既往,在共读中不仅带领学生、更带动家长共同成长。
应该说,一路走来,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之所以能渐行渐远,应该缘于此——喜欢一首诗,感谢两个人,成就一群孩子
一、喜欢一首诗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这是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诗作。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1886年5月15日去世。她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狄金森逝世后,她的亲友曾编选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三集。1890年,狄金森的115首诗发表了,后来又出版了两部诗集和两部书信集。1914年,狄金森更多的诗被整理出版问世,从而奠定了她作为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50年,哈佛大学买下了她诗歌的全部版权。一位有如此成就的诗人,之所以如此成名,我的理解,就是这首诗。
喜欢这首诗,所以,在它的指引下,向着明亮那方渐行渐远。
二、感谢两个人:
(一)感谢陶继新老师:2009年暑假,我用心阅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我平时比较喜欢读书,也读过还算不少的书。可真正震憾我的,就是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书中有这样一组数字: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 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2004年的美国是25本;日本18本;法国12本书;韩国年阅读量也达11本。而2008年的中国,有读书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人均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上海是全国读书指数较高的城市,人均年读书量达6至10册。——中国人人均年阅读书量不足1本。
书中采访记录了这样一个人: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王财贵,他有这样一翻理论:孩子最初的记忆没有深浅可言的,你要把握教育的内容,越高深越好。所以,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第二年开始读《大学》、《中庸》、《庄子》,第三年读《孟子》、《诗经》、《易经》。到了第四年以后,可以读《春秋》、《礼记》、古文选等。我认为,按照这份书单持之以恒,儿童读经一年,国文程度可超越高中,读经两年可凌驾大学,读经3年则应有中文研究所的水准。每天花个二三十分钟,一年就可以背下3本书。千万不能让孩子读那些小儿科的东西。另外,我非常鼓励“亲子共读”,及早读经,越早越好,13岁之前,一定要把他一辈子应该有的学问全部教给他,让他终身去开发,所以越早越好。
一组数据,一个人物,强烈地点染了我的内心——一个教师的责任!感受着数据的强烈差异,感染着大师们的那份焦急,更是感悟着“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每年至少阅读55本课外书,赶超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按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王财贵的理论,从背诵《论语》开始,背诵经典。
(二)感谢朱永新老师:就在我形单影只孤身前行而难以坚持时,2011年3月,学校领导刘校长、刘书记,亲自带领我们随日照市新教育实验团队深入新教育实验的井冈山——海门学习。在那一个周的时间里,我们深入理解了新教育、新教育倡导团队、朱永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