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有关校园霸凌采访的视频,受采访者有霸凌者,被霸凌者,TA们已经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在视频中,TA们面对采访的话筒,依然神色黯淡,有人谈起过去的经历,甚至眼眶发红,言语哽咽。
“校园霸凌是一名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和骚扰的行为之中。” ——来源于百度百科 校园霸凌一直存在于本应该纯洁的校园中,且逐年增长。
2018年10月11日,云南宣城14岁女生刘某仙服药自杀,12日抢救无效死亡,只因该校两名女生殴打刘某仙,刘某仙身心受创称“没有脸面上学”。
2018年10月12日山东济宁一女生遭一群女生群殴,辱骂掌掴逼其下跪,即使报警,学生态度恶劣,不知悔改,屡禁不止。
延安高二女生用刀逼迫5名学妹脱光衣服互相猥亵;重庆女生因太邋遢被多名学生集体群殴致十级伤残;安徽小学生因身兼副班长职位,曾向学生收钱,不交钱则逼其喝尿吃粪……还有更多群殴事件,起因令人匪夷所思,有时仅仅是因为受害者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不同于旁人的穿衣打扮而受到孤立,嘲讽甚至羞辱。
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校园霸凌的阴影下,多数是大部分集体眼中的另类,TA们或许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或许因为穿衣打扮处事风格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或许因为TA们的外表差异不被群体接受;或许因为TA们身上有些被人看不惯的小缺点,因而被心怀恶意的人放大处理。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有排异倾向,发现另类的存在,就会用偏激的方式孤立出去,例如:行为羞辱,语言羞辱,殴打,利器伤害,集体孤立等等。
而受霸凌者孤独而脆弱,面对欺凌却无力反抗。
面对校园霸凌事件,由于发起者多数是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专家向来提倡以“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为主,处罚为辅,派出所的解决方式无外乎处10到15日拘留或者200到500的罚款,不痛不痒,且起不到威慑作用。
更有网友愤怒地质问:“《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保护了谁?”
诚然,受霸凌者处于校园霸凌的阴影下,轻则身心留下创伤,对外界产生逃避,畏缩,不信任的心理,重则失去宝贵的生命,毁掉了一个家庭。
法律专家宋英辉认为:因未成年人大脑处于发育期,心智不成熟,对其简单处罚,往往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加再犯率,社会付出的后续成本会更大。
面对屡禁不止的校园霸凌,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当出现校园霸凌时,我们应该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孩子变得如此暴戾,是家庭氛围,学校教育,还是日益普及的电子网络带给孩子们不良的影响。
要从根源解决问题,杜绝校园霸凌的出现,让校园霸凌的阴影不再覆盖本应该纯洁美好的校园。
也许身边的我们身处校园之中,也曾受过或轻或重的霸凌现象,也许只是一个侮辱性的外号,一次小小的殴打,一场十分默契的集体孤立,老师的一次不恰当的体罚,或者一次故意的冷落无视。
这些都会会让我们的精神受到伤害,从此变得自卑,胆怯,畏手畏脚,痛苦不堪。
我们曾经被霸凌过,也曾做过霸凌者,旁观者,无论处于哪种角色,都是阴暗的,我们都应该为孩子们的伤害买单。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逃脱校园霸凌的阴影,也希望世上不再有校园霸凌存在,让孩子们重新面对这个精彩的世界。
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