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敬仰王小波 ,那么,我得说要跪拜 李娟了。
当然不是拿王小波 和李娟做比较了。他们俩个除了都写书,其它就不能放在一起说。
只因为刚好我在同一时间段,选择了同时看他们俩的书。看了他们的资料,无独有偶,他俩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都是四川人,性格是率真的,书读起来有脆巴巴的响声,一个字“爽” !
都是“天才”。所谓“天才”,我理解为:祖师爷赏饭吃的那种人。他俩原本都不是文学科班生,却妙笔生花,出口成章,成了文坛奇葩。
王小波 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度娘搜 一下,该知道的你都会知道,我已经摘抄过一次了。说说李娟。
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读李娟的《 冬牧场》更是如同:饿肚子的人看到 蒸笼 里白胖胖的包子,咬一口,解馋!让人欲罢不能。
“麦子粥则像熨斗一样把肠胃拾掇得服服帖帖。如果是加了酸奶糊的羊肉汤麦子粥,则会令肠胃里所有的消化酶拉起横幅,列队欢呼!”
“喝茶时,一般来说我喝到第三碗就会合碗辞谢:“行了!”有一次才喝到两碗,居麻就替我说:“杰!包勒得(够了,行了)! ” 我急了,立刻澄清:“海得包勒得(哪能就行了)? ”大家大笑。于是居麻给我取了个绰号“海得包勒得”。
吃饱肚子后,如果大家还在劝食,我会客气地说:“拖依得儿木(肚子饱啦)! ”居麻那家伙故意误听为“拖依加儿木门(半饱了)”。又给我取了第二个绰号“拖依加儿木门”。我便顶着这两个绰号过了一整个冬天。”
多么生动而直 朴 的写法。在看似平常普通的描写中,却生动又贴切。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能写得出来,也只有毫无杂念的体会才写得出来,文字干净又有味!
书里都是记录的整个冬 牧场转场放牧 的事,在牧民的生活中,也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食物短缺,环境恶劣,劳动坚苦。地窝子的生活是为度过严冬而过的。这样的生活又怎么样子?
再坚苦的生活也有学问可做,有乐趣所在。如同李娟在书说的,那有简单的生活,如果不是生活在 牧羊人家,只是放羊也是一门大学问,只是干活也别有乐趣。
什么也不能阻止一双发现的眼晴和独特的心灵,就是在这环境越恶劣,条件越坚苦的地方,才能开出李娟这样的圣地雪莲来。
偏偏就是李娟能把这 牧人的生活写得如久石 让的音乐,宫崎骏的漫画。温馨而恬静,繁重的劳作变得有趣,天与地,人与自然,植物与动物都在荒芜之地曾现他们最纯真的状态,寂静如此之美。没有丝毫的慌乱和乏味。
再往下看:
“看着轻飘飘的圆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而这银白的月亮又越来越凝重、深沉,又大又圆,光芒暗淡……一天就这么过去了。长夜缓慢有力地推上来,地球转过身去,黑暗的水注满世界的水杯……我不能形容黄昏的力量。”
在空敞的天空下,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沙丘,永无止境。站在高处,四望漫漫,身如一叶。然而怎么能说这样的世界里,人是微弱渺小的?人的气息才是这世界里最浓重深刻的划痕。……看到些脚印渐渐密集,渐渐形成无数条小路。这些小路又渐渐清晰,渐渐向着他所在的方向一一合拢。一切都指向他,一切都正马不停蹄向他而去。是的,“倾斜”,整个世界都向着他倾斜。他就是这荒野的主人。”
要看的书太多,堆文字的太多,我几乎养成了一看到写景的,就秒毙!文化快餐吃多了的后遗症。没那个耐心。但是,《 冬牧 场》就是个例外。
怎么看,琢磨着李娟是那路大神,不是个211,也得985。不是本科,也得是个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当我查看她的资料时,我蒙圈了。
李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从未受过任何专业文学训练,1999年开始写作。李娟的文字都来源于她的生活感悟:养鸡、卖杂货、做裁缝、种葵花、剪羊毛、去森林采木耳,以及哈萨克形形色色有趣的人物。
我们的李娟 甚称少年版的美国乡村画家Grandma Moses(摩西奶奶)。返朴归真,自然天成。
在饱含真情的自然面前,一切的技巧和技法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