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馒头的门道
文/石岩磊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流行于北方的民谣讲的是年俗,虽然现在发面蒸馒头的人家少了,但在以前这可是件重体力活,得把过年期间的主食都准备好,农村的妇女要跪在土炕上,将满满一瓷盆的发面反复揉搓均匀,才能蒸出松软筋道的大白馒头,还有各式各样造型的花卷,像刺猬、兔子、肥猪、小龙、蝴蝶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
有关馒头的俗语还很多,比如歇后语:“卖了麦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也是大人们经常拿来激励子女要长出息的话,然而懵懵懂懂的孩子一般只是盲目地点着头,显出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其实对要争什么气并不十分清楚,那到底该争哪口气呢?其中是否有需要规避的误区吗?
争气教诲的由来往往是因为大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有的是自己仕途不顺不如邻居老王显赫,有的是穷困拮据比不过兄弟富足,有的是屡遭同行排挤抑郁不得志,总之不如人的压抑感无法释怀,便把碾压他人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拿虚幻的扬眉吐气聊以自慰,而接过重担的孩子就会从小有了一种畸形的使命感,肩负着父辈的重托一心要在名利场上大展宏图。
当幼小的心灵担负起难以承受之重时,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他们可能会埋下仇官、仇富的种子,甚至将拼搏努力定义为出人头地前的隐忍,一旦春风得意便会急不可耐地显摆与得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人刚刚崭露头角便很快陨落了,因为他们实现了大人交给的使命,剩下的只有充分的展示和炫耀,不能锦衣夜行,不可无声无息,在作死的节奏中自取消亡了。
当争气成了斗气的包装纸时,最终唯有被过盛的火气燃成灰烬。古语有云:“休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它告诫人们不可争匹夫之“气”,应该长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骨气,不是要跟他人一较高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人未遂的心愿,而是要在攀爬中欣赏到沿途的美景,在一览众山小间阔达心胸,才不会被一时的荣耀蒙蔽了双眼。由此争气便摆脱了狭隘的雪耻训诫,走上自我警醒自我修为的坦途。
烧火上汽不就是为了蒸馒头吗?为何要空蒸笼屉?有些貌似启迪心灵的智言慧语可能隐含着霉菌,随着酵母的发酵一同膨胀繁衍,在不知不觉中毒害着我们的肠胃,剔除食物中的毒素,我们才能身强体健,尤其是对正在发育期的孩子,更应慎之又慎地浇灌“鸡汤”。看来,蒸馒头不仅是个力气活,而且还能引申出许多民俗讲究,但其中一些应值得仔细寻味,弃其糟粕才可吃到纯正的白馒头,过个祥和美满的新春大年。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