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闯三观:情绪关、意义关和方法关。只有让孩子在好感觉中去学习,才能让学习更加的持久。
在孩子不听原理中,感情占四,示范占二,道理占一,是因为我们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在孩子的学习中,从认知到行动到情感形成的闭环,让孩子在好感觉中去促使认知和行动的良好循环,会让孩子在学习中更有效。
作为老师或者是父母,我们不是把道理讲透,而是要把孩子的情绪照顾够。只有孩子情绪好了,学习才能更加有动力。作为老师,我们要“眼中有人,心中有爱,口中留德,脸上带笑”才能促使孩子们有好感觉,闭环才能顺利运行。
教育给什么?是教知识?还是育人?
给孩子信心比给知识更重要。摧残信心的知识不给也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们教知识,不在其过程中去教会他们增量的东西,存量东西总有一天会过时,孩子们如果应对未来的变化。因此,增量比存量更重要。
因此,平时我们要与孩子们建立信任账户,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的充电宝,而不是耗电器。
在说教到赋能中,我了解到了学习是在对话中发生的。八路对话让我知道了教学不仅仅是输入,还有师生的内部关联:联想和协商。孩子们收到老师的输入后要沉淀后内部转化再输出。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们黄金两分钟的留白,让孩子们把旧知和新知联系起来进行整理,并及时的输出再与师生发生创造。
课堂中的五件事:听说问答评
听:需要老师深度聆听,了解学生的内外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和状况。
说:要激活孩子的五个脑区,立体表达。
问:换种思维提问
答:老师没有权力直接给予孩子答案,而是要让孩子引发思考。
评:赋能,拔高。
从课堂这五件事中,老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传递能量,做到育人的目标。
五个小孩中的“想象”是为了给孩子建构图像,将抽象的东西具体。比如冷词(系统)热词(书包)将冷词转化成热词。“逻辑”是我们左脑常用的第一二三排序。“意义和觉察”是右脑的沉淀(留白)这三个小孩都属于认知。“情感”便是感觉和体验,只有情感的流露才能让孩子们最容易被记住。“动感”是需要借助身体舞动起来。只有让这五个小孩在反复抛球,才能让学习更有创造力,而不是耗老师的能量。
有效必有道,有道必有套。我们要遵循这个套路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效,我们可以引入可视化课程设计。内容可视化是框架性的输入,过程可视化是利用八路对话来让孩子创造学习,通过这个过程将知识学来,用来,换来,创来,悟来。通过结构性的研讨将我们的隐形思维显性化,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最后的结果可视化是生生之间的协商共创完成的。
赋能和提升,让我明白了孩子的愿景,身份以及价值观一定不能去否定,只有眼中的人被肯定了,他的情绪才会有好感觉,学习才能更有效,更持久,更具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