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6班 谭海琳
在《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深深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番他的忽悠技术。首先他投其所好,以战作比喻,先吸引了梁惠王的注意力与兴趣,接着再抱砖引玉,让梁惠王自己说出自己的不足地方,孟子始终处于一个领导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接着孟子说,如果兵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他给梁惠王描绘了一副未来闪闪发光的美好蓝图,将一切错误的矛头都指向了梁惠王,怪他不该好战,驳得梁惠王哑口无言,可是细想,粮食吃完并不就代表兵役妨害了农业生产的季节,鱼鳖吃完也不代表细密的渔网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了,木材用完更不一定就说明斧头不按季节去砍伐,造成此原因的形成还有众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可见孟子所给出的条件所要求的比结果还苛刻,这又算什么条件?而真正的条件句,前一句是前提,后一句是结果,俩个分句是不能颠倒的。就好像今天小明考了100分,他好高兴不能颠倒成小明一高兴就考了100分。这种语言游戏其实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欺骗,不仅让别人听的浑浑噩噩,还顺便将自己也欺骗了。孟子一连举了三个例子,炮弹珠似的把自己的仁政观念向梁惠王灌输,梁惠王混混沌沌中只会觉得孟子好厉害说的好有道理。
然后孟子又说,如果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者可以衣帛”,如果百姓能否适时饲养鸡狗和猪等家畜,那么“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如果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如此还能“不王者”?怕是“未之有也”。可是,这真的可能实现吗?儒家思想从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对的,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说的都很玄,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就像天下太平了就太平了。我们能说它错吗,不能啊,可是再想,不就是个废话吗?孟子用一种不太可能实现的情况作为条件来推卸自己的责任,把其推给别人去做,以此掩盖自己理论的缺陷和方法上的无能。如果五十者不可以衣帛,七十者不可以食肉,数口之家有饥,无法王者,那就是你梁惠王的问题了,是你没有做到我孟子上述所说的,是你的责任而不是我的,从而将自己撇的一干二净。有人会问,孟子错了吗?不,他没错,但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可能实现吗,这最多只能作为一种道德提倡。
除这篇课文所体现的外,孟子还特别喜欢借用古人来忽悠他人。他用尧舜之道,文王之道来包装自己的王道,可是又有谁能准确的说出尧舜之道和文王之道具体是什么呢,孟子因此也就可以忽悠他人了,开始信口开河,滔滔不绝,讲的头头是道,让听众频频点头。
就好像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意思是说文献不足。但孟子比孔子晚出生100年,却能说出“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样言之凿凿的话,孟子用古代制度去忽悠别人,使自己的话更有可信度。又比如说,他去游说齐宣王学习古代先进人物实践王道,宣王不想,便说:寡人好勇。孟子说:没事,周文王也喜欢动武。宣王说:寡人好货。孟子说:没事,公刘也好贪。宣王说:寡人好色。孟子说:没事,古公亶父也好色。总之,只要能说服宣王,所有的先进事迹都可以随便解释,所有的人物性格特点都可以自己编造,而且还能编造的有血有肉,让人不信都难。
这样的孟子,忽悠技术炉火纯青,真是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