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都见过追电视连续剧,而我独追田玲老师的简书——“灵动语文”。田老师100篇简书写完了,每天都在关注,迫不及待的阅读,饱餐之后的享受,每次更新都有不同的收获。
按说老师写博文就是教育教学和班务管理,可田老师对生活体会,总富有那么的哲理。每天“一万步,一千字”让我崇拜不已,只是读她的文字,看她生活世界,简单而又充实,单纯而又富足,当“诗意遭遇鸡毛掸子”完美收官之后,“世俗的生活和有趣的灵魂”又开启了新的诗篇。
田老师是一个精致的人,在语文教师中十分出众。从基层中一步步走出来,在课堂上一下下打拼过来,成绩斐然,相当的不容易。尤其是在语文教坛这个国度里,想有所建树,堪比行蜀道。所以,她每走一步,都是十分的踏实,她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
自2012年陕西开始的“三级三类”骨干建设,体系之内外的人都很艰辛,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实验先行的排头兵的学带们,吃了不少苦头。田老师他们一行人,黑灯瞎火,在前行的隧洞中摸索前进。
身在基层的一线,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研究,真的理论研究的匮乏,更多的精力都是扑在课堂之外冗杂的事物中,都想安心下来研究教育,都想慢下来沉淀自己的理解,可老虎吃天的感受我们都曾体验过。与田老师有同感的是,
这不,导师贝便是一个我们基层拨云见日的希冀,是无数个伴随我成长的巨人,也是无数基层老师成长的一个缩影,让我能够觉察到些许的艰难教育前行中,有了少走弯路和跑偏的风险。作为决策者来说,还是希望我们从很强的实践中升华出来,可从理论高度来看,从研究特长来把握,从研究方法上提炼,我们都不具有高度。这点,恰恰是高校的特长。
这么多的教育花样翻新,教育名词的更迭,在我看来,老老实实进课堂,踏踏实实教好书,让学生有点实在的东西才是王道。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都来自大家、名师,核心都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教授们往往高高在上,教授们深耕在自己的王国,他们不在乎一线的教师的哀怨和痛楚,他们有着简单有效的研究方法,这种长此以往与基层教育实际脱节的状况,已经不是一天或是两个人能解决的事情了。我们一线急需要指导和帮助,我们基层老师需要接地气的理论研究。
田老师在某种程度代表了我们基层的高度,除了她自己的坚持不懈,她的学习和成长是需要借助外力的,我没有询问过导师贝的出处和地位,但从这个繁忙十足的活动和研究中,能够想象导师贝们的忙碌和无奈。所以,那种不以为然的感觉,对着一线教师忽冷忽热的态度,使我想起我的很多经历——在西北大学短期培训那会,感觉很多的困顿,当我抱着虔诚的心去求教的时候,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看到他们不可一世的态度,那些肺腑之言突然又吞咽回去了。是呀!我们这些中师生,起点低,可我们一直努力向前,我们这些中师生,始终冲在第一线,我们同样渴求进步,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祝愿田老师遇上更多的好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