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几片瓦房,一棵梧桐,一棵榆树,三颗槐树。错落生长着的几株指甲草,几丛太阳花,点缀着简单古朴的院落。月朗星稀的秋夜,蛐蛐儿欢快地吟唱,孩子们的嬉闹声从屋里不时传出,炉子上的水壶咝咝地唱着单调的歌,昏黄煦暖的电灯烘托着一家人的温馨!
童年的阳光是明媚的。那时候,生活单纯而快乐!一家人挤在毛驴车上看斯文的父亲笨拙地赶车都开心无比。外出玩耍时,父母会催你穿上衣服别着凉;玩疯忘了时间时,父母会喊你吃饭;下雨时,父母不要你淌水;放学回来,闻着一阵阵饭菜香,猫着腰钻进厨房,看母亲把一家人的饭碗在大灶台上整齐地码上一圈,很有节奏地盛饭。看炉膛里柴草哔哔剥剥地响,红红的火光映红了一家人的脸庞。白天,闹够了,疯够了,晚上天一黑,钻进被窝,松软的被褥就是儿时的天堂。从这头爬到那头,栽跟头,和姐弟打闹。等到倦意朦胧,伴着花香入梦,屋里屋外都是一个温暖安心的世界。因为,有父母的庇护,就是家!
结婚后,婆家也就成了自己的家。
进去人家的门一天,就意味着你就成了大人。刚出校门的不谙世事、家长里短的纠纷文化、习惯的差异、夫妻长期的分居……都让人身心疲惫,掩卷长息。这样的家,又有多少让人依恋?更可怕的是,你家的那个人不理解你。
这个家,会怎样呢?有些,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世事的诱惑,有些人要寻找自由,有些人要安定,尘缘里开满了世俗的花儿。过节团圆时,许多人渴望安定,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离开一个家。也许有人不想太平静,也许有人渴望心灵安慰。家,变成了一个寂寞冷清的地方。更可怕的是,两个人同床而眠无言相对,各自裹紧被筒看手机的那种冷清寂寥,形同陌路的精神流浪!
到后来,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一早起来做饭,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笑眯眯地看他吃完才安心。临出门时,塞上一盒奶叮嘱他穿好衣服才长舒一口气。自己赶早班时,叮嘱他别忘了带水,好好听课,在路上还想着钥匙是否挂在脖子上。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照上几张相,发发朋友圈,不为点赞,那都是母亲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那殷殷的一份心意啊!迎着凉爽的风,听着孩子软声细语,感到自己的天空湛蓝无比。女儿从大学放假回家,早早开车去等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女儿拉着行李箱飘然而至,那份暖意融融像开满了鲜花!
孩子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