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苏轼被贬黄州后,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在黄州的这段时间,不仅滋长了苏轼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同时,苏轼胸怀豁达,不甘沉沦,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与历史人物的激励下,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这首词借景抒情怀古,不仅写到自己壮心消磨殆尽,更写出了他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首怀古词历来被公认为是苏轼清雄狂放风格的代表作。
这里的赤壁,并不是三国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有座红褐色的石崖,形状像个鼻子,因此被称为赤壁山或赤壁矶。苏轼虽有疑惑但仍认为这里就是三国时发生战役的地方。假赤壁因苏轼而名声大振,天下皆知,成为一处真正的名胜。黄州赤壁后来也被称为文赤壁。错误的赤壁,却错出了千古绝唱、华夏名胜。
·江山如画·
词的上阙,从描写看到的赤壁的雄奇景色开始词的写作。开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为全词设置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布设了极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长江水滚滚东去,浪花拍打在岸边,这是多么雄奇壮阔的景象。浪花一次次冲刷着江岸,是再冲刷什么呢?苏轼说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六个字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长江水是永恒的,但看长江的人是短暂的。有多少风流人物曾站在这里眺望长江,苏轼联想到历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苏轼的这三句话营造了阔大的意境,明代词人杨慎也从这首词找到了创作灵感,他的《临江仙》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有着苏轼这首词的影子。
站在赤壁,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旧时的营垒在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主导的赤壁战场。苏轼在此插入一笔,历史感更加浓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选取细节显示赤壁一带独具特色的景致。作者大笔渲染乱石、惊涛、雪浪,写得有声有色,气势恢弘。“穿”、“惊”、“拍”用了拟人的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千堆”极力夸张,各种物象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引发读者的联想。
苏轼由看到的景,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所以他总结“江山如画”。这是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同时苏轼感慨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上阙由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人物,由故垒引出周郎赤壁,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多少豪杰,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足了铺垫。
·人生如梦·
下阙的一开始,苏轼追忆周瑜当年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小乔初嫁了”衬托周瑜青春年少,志得意满。“羽扇纶巾”显示他气定神闲,儒将打扮描绘了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樯橹灰飞烟灭”高度概括地展现出战争的壮丽场景,突出周瑜谈笑破敌的豪气,使一位儒将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场决定历史命运的战役苏轼就一笔带过去,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华。在词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是苏轼大胆的开创。
与周瑜相比,苏轼自视自己,便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由观景引发了苏轼心理上的变化,直接吐露了人生感受。“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此处倒装是为了强调。多情,就是多情善感,想得很多,烦恼就很多,所以才会“早生华发”。用“雄姿英发”与“早生华发”对比,引出自己的感慨:周瑜年轻有为,作为统帅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而自己一事无成,仕途坎坷、屡遭磨难,功名无望,壮志难酬。
虽然自己比不上周瑜,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消沉,在词的最后,他转而一想“人生如梦”。人生就像一场梦境,功名还算什么呢?不如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宽慰自己。表达了苏轼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深沉思考,更显示出他善于以超然旷达的态度消解历史的悲剧意识与人生失意的悲伤情怀。
全词情绪激昂,起伏跌宕,笔力劲拔,气象雄奇壮阔,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又发人深省。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背景设置大笔淋漓,一挥而就。整首词运用衬托的手法,既有正衬:“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瑜;也有反衬:雄姿英发的周瑜衬早生华发的苏轼。整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成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