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向东渠的故事(六)
——生活很艰苦,但是很热闹很开心
罗耀晟
20世纪70年代初,云霄、东山两县5万多位建设者,为战胜旱灾,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越15条溪流……建成总长85.81公里的向东渠,彻底解决了两县用水问题。
从云霄下河乡的金交椅一直延伸至钟湖,这一段向东渠当年是由和平农场建设的。如今这条长达10余公里的渠道带着流水,温柔地依偎在大山宽厚的怀抱里,悠然唱着古老的曲儿,蜿蜒曲折地穿梭于山海田园。它携带着清澈与纯净、美丽与真情,滋养着云东大地。
今天,让我们来再次听听当年那些向东渠建设者们气壮山河的动人故事——
“我们的指挥部设立在南塘,那里还设有卫生室和广播室。1971年秋,我们居住在下河村的一个‘木棉打谷场’工棚之中。”
“我肩负着径仔村民工连副连长的重任,就是带领民工们挖掘渠道。工程一开工,那大喇叭便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音波从南岭内扩散至南岭外,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繁忙而有序。喇叭声从清晨一直响到夜晚,而我们的劳作也随之从早到晚。在挖掘水渠时,遇到泥土,我们便挥舞锄头奋力挖掘,再用畚箕挑运;遇到坚硬的碎石层,我们用铁钎用力撬挖、挥动洋镐开凿;遇到巨大的石头,那就凿炮眼,用炸药爆破。”
“指挥部精心培训了4位炮手,遇到大石头,他们就出击。即将开炮之际,广播便会发出通知:‘规定时间到了。要放炮了!放炮了!各路口把关,行人不能通过。’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令人震惊。导火索哧哧哧燃烧,我们的心也彭彭彭地激烈跳动,轰轰轰——这之前我们要记住挖了几个炮眼,放炮了就要注意听,心中要数着听到几次轰响,一旦少了一次轰响,出现了哑炮,麻烦就来了。要等半个小时以后,派一位炮手冒险进入炮位,先触摸导火索,如果导火索还热,必须飞快撤离,如果导火索没有热气。有一次,碰到出现了哑炮,有一位战友,前去清理前,总会神情虔诚地拱着双手拜天地,口中念念有词:‘天地公,我们是做好心建设水渠,保佑我们平安啊!’而我们也会齐声回应:‘平安啊!’”
“我们运土方的距离比较远,需要从这个山梁运到另一个山窝。指挥部为我们配备了十几辆独轮车,可那土路疏松且凹凸不平,行走极为艰难。我们挑选了十几位年轻力壮的手推车手推土,他们虽身强力壮,但推着沉重的独轮车时,也需全神贯注,稍有分心,便会车翻人倒。我自己也参加推独轮车运土,有一次用力向前推时,遇到坎坷,独轮车轰然翻车,而人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往前冲去,我的胸口重重地撞到车上,受了伤。有几位工友调侃道:“好势!碰到财(柴)。”当时,像这样撞到、伤到、翻倒,都是正常的事。
“那时,大米饭还算充足,足以让我们填饱肚子,只是菜肴极为匮乏,常常是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一盘放得很咸的菜,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陈旺生的妻子蔡幼兰是内洞大队人,当年也参加向东渠的建设。
蔡幼兰满是怀念地说道:“我们当时居住在孙坑埕头寮。每天的生活便是不停地挖呀、挑呀,遇到陡峭难行之处,就齐心协力开路。那时的伙食很差,劳动强度又极大,我的耳朵因此发痛发肿,幸好吃了药后慢慢好了起来。当时我才16岁,只觉很热闹,很开心。”
听着两位老人的讲述,我在想,倘若我当年也身处云霄,也恰好达到16岁,我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向东渠的建设之中的。因为我也会是一个像陈旺生他们一样的人,我喜爱那种热烈的气氛,我也和大家一样一心为公,齐心协力,也会将个人的得失与安危置之度外,向着同一个理想目标奋勇前行。如果我处于那个时代那震撼人心的场景,到了今天今日,我也是会和陈旺生老人今天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