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会歌
今天下午有幸在平顶山市领雁人才培育对象研修班倾听了周宝荣教授《基于“双减”指向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讲座,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开场周教授用这样三句话,鼓励各位未来“领雁”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引领;
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
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深有同感,想起了特别喜欢的那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一、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如何使 “双减”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因为,教育质量自始至终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于漪老师曾对教育发出“三问”:
1.从事的什么性质的教育?
2.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3.教师最重要的内在需求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于漪老师曾经说,最难的工作是上课,站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周教授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主体地位。
我想起我们学校提出的“双主”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路走来,由刚开始的一个概念,到刘书记的指导讲座,到刘书记的示范课,到全校“双主”课堂大赛,再到下周“双主”课堂的阶段成果展示。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指导下,在教研组的直接带领下,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课堂上教师讲的少而精了,师生互动多了,讨论热烈了,回答更主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更高效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 师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在引导中发现新问题。问题导向式的延伸性“指引”,让学生自己“拐弯发现”。
那么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周教授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
有没有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找到准不准?给学生搭建一个什么样的支架?探究的过程体验怎样?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如何?学生经验的连续性够不够?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没有迸发?课堂随机调控措施及效果如何?
教学方法必然是名师与普通教师差异的关键所在。2019年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强调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本领。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周教授说到一个学校先看课程,看课表,看课间,看课后延时服务,看课堂。
二、增强教育科研助力
作为教师要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实践,是知识转化能力的途径;活动,创设了成长和思考的空间;人,发现了不足,正是站在了快速成长的起点。
那么作为教师,除了系统掌握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等课堂常规艺术之外,还要做到以下6点:
吃透课标,驾驭课标,整合知识,情境创设,巧设习题,善于评价。
自主设计作业。教师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课前“前置预习”;课中“当堂练习”;课后“后置作业”。
研究课堂节奏。教师“讲不清”不行,“讲太清”也不可,要给学生留下思维活跃的空间,所以过程是持续性的。课堂节奏不能“太快”。缓则平,平则顺,顺则成。在重点地方,要有停顿,要减速。
打造高效早读。学生的记忆规律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大层级”。让学生有点到面,先记住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自习课。教师注重研究怎样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从关注知识点到关注知识体系。
总之,“双减”就是“增效”。降低教学成本,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课堂实效,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