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2016年左右开始,终于明白过来“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成长方式”,随着认知能力一点点提高,晕晕的我从不能静下心来看几页书,到现在每天早上最少也要逼自己完成10分钟的读书作业,读书于我而言,已经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享受”。
从刚开始只愿意读轻快的畅销小说,到能够硬着头皮钻进大部头品味,再到去年确定了有针对性的主题阅读,一直到目前“以投资理财书籍为主旋律,心理、教育、历史和各类小说为调剂”的状态,虽然缓慢的过程并没有让思维发生质的飞跃,但量变积累的效应,已然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1月,终于下定决心去读《阿特拉斯耸耸肩》,对西方文化和历史基本空白的我,听过这个名字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可始终没有勇气翻开自以为枯燥无聊的“她”。更闹笑话的是,还一直给朋友们推荐,并且总把名字说成《阿拉斯加耸耸肩》,从这点看,比起西方的神,财迷的我更关注现代的娱乐市场。
还好去年曾无意中选择同一作者安·兰德的《源泉》,兴致勃勃读完后,再想起连岳、和菜头的推荐,又转回来花费一个多月啃这本厚厚的巨著,幸好没有错过,正因为这本书,我开始明白并认同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也更加懂得“经济自由、人格独立”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2月,开始恢复交叉阅读。除了主题阅读书目《门口的野蛮人》外,还选择了蔡澜《生活是很好玩儿》进行调剂。前者让我领略了金融市场的波云诡谲——看似高大上的投行并购案,其实有着太多黑天鹅事件,甚至“拍脑门工程”随处可见。后一本让我羡慕地看着一个坚持“抽烟喝酒不运动”七字养生箴言、生活丰富的老小孩儿,用才情把日子过出了相当有意思的味道。
3月,开始跟卓卓用语音交流,第一次转述的书籍是《穷查理宝典》,虽然内容极为丰富、能力所限根本无法全部转达,但边学习边交流的感觉很棒,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遗憾的是目前还只是落在书面和口头,把理念真正用到实际投资中,尚有长远距离。为了缓解焦虑,这个月,选择了轻松的绘本《节日万岁》和《我喜欢你》,还插空看了《稀缺》和《秦淮八艳柳如是》。
4月,借着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的契机,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基金定投。重新翻阅了一遍《观念的水位》,粗略读过《股票作手回忆录》、《幸福有方法》、《不如任性过生活》。最开心的是拿到了吴军的《见识》这本新书,在美丽的瘦西湖畔,静静读书、缓缓静心的感觉,值得之后工作中的辛苦付出。
5月,换换脑子,读点轻松有趣的故事。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讲述了中国从放开国门到2008经济危机过程中,历历在目的各类曲折和持续向上的趋势,现在看到的云淡风轻,在当时的年代,也都有着轰轰烈烈又让人心酸的过往。这些由亘古不变人性引发的章节,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骄傲,当然也会有着那个时代的不可避免的悲哀。为了坚定投资脚步不停,主题阅读持续进行,《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一书,让我对跌跌不休的股市产生了不小的免疫力。但在看《1984》时,薄薄的小书却让人不寒而吝,人性的阴暗底线仿佛始终无法触及,但同样值得赞颂的,是困苦中仍不轻易放弃的生的信念。
6月,2018年马上就要溜走了一半的时间,上半年月度读书的数量,也在这个月达到峰值。7本小书都不厚,各有千秋。淘到最喜欢的女作家简·奥斯汀《沙地屯》,依然讲述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历经波折后终于寻到美满姻缘的小故事。书中两个篇小中篇,更喜欢后面一篇,不知道现实中会不会有这样荒谬到极点的母亲,为了虚荣和极端的自大,不惜破坏女儿的幸福,还好结局很“奥斯汀式”,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重要原因吧。
《无声告白》已经在微信读书里躺了两年左右,只因看到一句经典——“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机缘巧合读了下来,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引发家人对各自生活状态的思考,本应悲情的故事,在作者的讲述下,却并不特别悲观,死者去矣,生者应更多去思考,如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短暂的余生。
另外未做计划信手拿过来读的还有《发条橙》和《手把手教你填高考志愿》,这两本风格迥异的书,前者讲述一个在常人眼中无恶不作的叛逆期孩子,被“改造”成众人眼中正常的模样,作者却表达出“再坏的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虽然超级厌恶书中描述的主人公行为方式,但在某些方面也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果全部都把他们“改造”成同一类人,对他们选择生活的权利,也是一种剥夺。后者则是在发展迅速而又竞争激烈的现状下,催生出来的“工具书”,养育一群优秀的绵羊推动国家、家庭甚至个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逃不过的命运,尽管一直想做一个完全的非主流老妈,却在重重压力下,无奈走回从众的路上,希望通过某一次关键的选择,送孩子走上拥有更好未来的航船。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战胜华尔街》和《大城大国》则划归主题阅读书目,之前的激荡三十年读后欲罢不能,干脆接下来一口气读完后十年的历程。后两本以数据和案例为主,多少有些枯燥,但自我感觉已开始入门,因此还是读的津津有味。投资看似是追逐金钱和数字的增长,实则背后有着人生哲学的逻辑。或者说,表面数据和技术的变动是术,隐藏在心里的判断和选择是道,以道驭术,方有所得。我的修炼之路,还长着呐。
之前的读书,特别注重读完了多少本,内心戏是“从数量上显示自己并没有偷懒”,但实际来看,读过的书能记住、特别是能够调用的,少之又少。因此,尽管想看的书已经堆积如小山,上半年的23本也已划上了句号,还是决定在下半年,对年初的计划做重要的调整。
读书,着重在用,而不在读。只愿养成阅读习惯的我,能够在日复一日的愉悦享受中,透过文字渐渐读懂那些“看不到的知识”,并籍此获得足够的能力,选择想要的生活,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