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上瘾的事,就像是对一位老朋友的熟悉度,突然上升到某种高度,很奇妙也很不可思议。这感受哪怕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法企及,谁会精准地向你传递他(她)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人们连自己的生活都不那么在意了,不是吗?
而对于书籍,每位作者都会把生活痕迹带入文字中,也许内容上或见地上会有遮掩(毕竟很多书籍要考虑到出版后其内容是否会带来争议),但只要文章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并且作者尊重客观事实就够了。
大部分书籍作者对读者和写作本身的尊重还是值得敬畏的,因此当作者的生活轮廓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会有点遗憾和意犹未尽,我在看每本书的结语或者最后篇幅的那一刻,都会刻意减慢一点阅读速度,但这也并不能缓解我内心的那一点点遗憾,仅一点点。
矫情之余,更多的还是感恩,感恩每一位作者对写作这件事的重视,使我们拥有更多阅读的机会。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享受着读书带给我的充实,也体会着作者的历程,每天体会一点点,就是对自己的这一天的交代。就好像运动了就会出汗一样,读书也一样,如果我读了两个小时,却发现一点点内容也没有理解透,那我一定会反省此时自己为什么不在状态,对不起这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没人要求我们必须要去读书,但是将习惯及思维模式作为生活的工具,将其理性地运用起来,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至少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因为有专业领域的学者或其他前辈为我们铺路。
大部分美好都是人们通过想象雕琢出来的,大部分不完满都是杞人忧天。让文字的踏实感去代替生活中的不如意,这刻的宁静会让你少一份杂念,多一丝动容。
读书的精妙之处在于针对性,也许你刚刚为人父母,杂乱无章的生活持续脱轨,此时的你可能需要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来为自己快速构建一套知识体系,用于教育及亲密关系的梳理。比如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家长眼中的完美小孩。当然你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成长历程的影子。
接着你的知识体系会逐渐进行完善,当亲密关系逐渐被建立起来,你需要尝试将自己的生活轨迹变得风趣一点,于是你也许会需要一本《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来扩充你的时间管理技能,将碎片化时间进行重组,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当然你如果是个上班族,无法将工作及生活进行很好的区分,或者你总是觉得你的活被工作添得满满的,也需要这本书来规范自己的时间。
去读书吧,让阅读充斥你不够独立的思考体系,厚待你那颗不够安稳的心;
去读书吧,让文人做的学问,带你去感受前人用毕生精力总结经验的过程;
去读书吧,在历史人物的阅历中对号入座,重新解读你生活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