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我感觉是“玩”的时间。
这里的“玩”并不是纯粹的玩,而是发现世界更多的真实,和发现更多的思考方式。
老师教的大部分都是,经验和方法,但是社会最需要的确是思考方式,也就是大家说的智慧。
方法经验很重要,但是有了思考能力,学习这些可以占用更少的时间,因为思维方式也是需要练习的,传授思维方式应该成为一门课程。
这个课程是老师必须先学会,然后才是孩子学会,学会的思考,不管什么学科,主要想学,都不是问题。
就像是《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思维和思考方式,但是大部分学者理解的只能是讲出来那些道理,因为从开始一代一代老师传授的都是经验和道理,从来没有人传播思维和思考。
很多大家用一个“悟”字,用一个“参”字,来理解智慧,没有人讲过他的原理,也很少有人说思考路径是什么?老师的解题思路都是就事论事的讲解。学生也只有按照这个逻辑来解题。
按部就班成为了教育的不变模版,忘记了时代的风向,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秩序,就是天地君亲师的顺序传承,这是我们的文化印记。也是我们社会稳固的条件基础。
但是现实社会是规则是创新,因为发展太快了,很多专家都直呼看不透,也看不见未来的样子,变量很大。
所以教育下一代最关键的不再是经验和道理,而是思考的方式,唯有改变思考的方式才可以让下一代更快地应对变化,只有思考方式才是未来的立身之本。
什么是“悟道”什么是“心学”什么是“中庸”,其实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总结而已,只是很多人把他神话了,变成了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学问,普通人望而生畏,高人不屑辩驳。被一些一知半解的人理解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神,从小接触思维的方式,以及思考的方法,这些其实都是大家常用的思考方法的总结而已。
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是主宰,只有快速应对变化的才是人才,教育最应该的是改善教育方式,把思考方式放进教科书。放进学科里面。
以后的脑筋急转弯就不会出现不知道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大脑的反应有快有慢,但是思考的方式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思维才是教育的出入。
大家想一下,数学从有人开始就存在吗?不是,是后来被人发现,逐渐总结出来的。我们的数学一开始不是123456789,而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是我们最早的数学计算数字。
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要打开,让孩子不要陷入没有源头的复制当中,要进入思考的大堂,让智慧代替复制,让发现成为常态,这才是科学的土壤。
我正在致力于,把《道德经》的道理变换成思维,把思维变成我们的思考路径,每个人都可以用于思考的路径,从而开启新的世界大门。
很多人理解的道德经是“无为”但是一旦理解了《道德经》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道德经》其实处处藏着锋芒,是藏而不露,这是智慧。
欢迎关注交流,首先改善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善我们下一代的思维方式。
不要学方法,不要学道理,那样会让人陷入重复循环当中,要学会用方法和道理变变成思维,只有思维才是变通,才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才是基础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