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我”做为第三视角所了解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后半生。小说穿插在叙事、回忆和“我”的评价中,探讨了理想和现实、生活与艺术、爱情和家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许。
理想和现实
全文并没有出现“月亮”和“六便士”,这里是种隐喻。
“我想画画。” “可你已经四十岁了。” “正因为这个才想。再不开始就晚了。” “你认为,像你这么大年龄学画,可以吗?大多数人都是十八岁开始。” “如果十八岁学,肯定比现在快些。”
文中涉及到斯特里克兰的理想和现实,也有他的“朋友”德克•斯特洛夫的。
斯特里克兰四十岁时,为了自己的理想——画画——放弃了做为一名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放弃了平淡且幸福的四口之家,独自前往巴黎,在之后甚至临死,都在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然而,不管怎样,他也从未渴望再过以前的生活。
德克在妻子布兰奇自杀、准备立刻巴黎回老家的时候,与“我”的谈论,流露出一丝渴望安稳生活的愿景——如果继承了老爸的木匠手艺,说不定可以娶一个爱自己的女人,生下孩子再继承自己的手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生活拮据、被妻子抛弃。
这里的理想和现实,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也未尝不是困扰成年人的问题。之前同事聚会时,一个男上司说道,我也想要出去闯,我也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做点什么,但是我结婚了,有了家庭,就要为此负责,而不是任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
结婚之后,为了房子车子,很多情况下,都要出卖自己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很少有人能够平衡好理想和现实,总要为了其中一个,像另一方低头。
生活与艺术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不惑之年去追求艺术。生活一贫如洗,工作一段时间得到点钱,也全部投给画画,却从不主动销售自己的画作,沉浸在绘画的过程中,一旦绘画结束,画出来的作品变失去了对他的作用。抛弃了所有,追求理想,不止牺牲了自己,甚至牺牲别人,这样的艺术家的生活,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
“我不要生活,我要画画。”这想必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心境。
爱情和家庭
书中有一种爱情组成的家庭,是斯特里克兰夫人和斯特里克兰。“说到底,这种感情不过是衣食无虞的满足,财产殷实的骄傲,受人爱慕的愉悦,以及家庭圆满的得意;女人赋予这种感情精神层面的价值,只是出于一种无伤大雅的虚荣。但这种感情,在面对激情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在得知丈夫不是因为出轨,而是因为追求梦想而离开她时,原本说只要他再回来我身边就可以原谅的妻子,立刻转变了态度,要永不原谅。然后,在之后的日子里,仍要故作姿态。
还有一种家庭,是德克和布兰奇,“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这种牺牲式的爱情,想必就是布兰奇离开德克的原因吧。“惯爱表现同情的人让同情喷涌而出,反而让不幸的人受不了”
在爱情中,都是慢慢成长的。斯特里克兰在开始时,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爱情是一种病。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耐心让她们当我的什么助手、搭档、伴侣。”但是,在最后,在塔希提,与阿塔结婚生子,并说“如果你愿意,我就不走,可怜的宝贝。”虽然不知道他有没有付出爱情,但我想,他在这方面书有所成长的。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许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只让你看到他希望别人接受的一面,你只能凭他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对他有所了解。有时候,人们带着完美的假面,久而久之,真会弄假成真。
斯特里克兰在十七年的婚姻中,扮演着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可能不曾有一刻遵循内心而活。在四十岁时,终于摆脱他人的期许,抛开所有的身份,不屑于所有的非议,去追寻自己真正的身份。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正如作者所言:“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可恶的人,但我依然认为,他很伟大。”他抛妻弃子,不尊重女性;对待朋友冷嘲热讽,并勾引朋友妻;对待工作不认真,总是放弃……然而,不能否定,他是唯一那个看到“月亮”的人,是那个终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