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也是一个信息极度不对称的世界。如今我们一天之内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比肩数百年前的人们一年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则在于我们想找点真正对于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时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原因在于我们很容易被其他的一些信息给转移了注意力。比如你想找寻某个信息,结果却被搜索结果上跳出的其他链接所吸引,比如苹果的“肾7”要出了,比如某宝上的商家做活动了,比如某个明星有了婚讯了,又比如谁跟谁又撕逼了。然后在浏览完一系列的网页之后,你会发现,“咦,我本来要找什么来着?”。
2
专栏作家沈奇岚在《你的阅读造就了你》一文中提到,“你的需求是被制造的,你的趣味也是被引导的,你的追求是被煽动的。”正如你所看到的,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只是你的精力都被分散到了被煽动的追求上,自然没法去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就像你渴望成功,每天抱着成功学,励志学的书籍不放手,里面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可以达到目标。但实际的结果却是你还是你,离成功还是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貌似有点大了。想要成功单单靠看书是没有结果的,你得实际行动起来。就像很多在简书上注册了又一字未写的朋友,很多人都觉得无从下手或者是感觉自己文笔不够好,怕什么呢,写起来再说。想要到达的人啊,麻烦你先出发吧。
3
比如你想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首先看的应该是经济学的专业书籍,而不是财富人物访谈录。他们成功的故事也许会让你心潮澎湃,但却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鸡汤喝多了,还是不知道怎么熬鸡汤,米饭天天吃,也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煮。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阅读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对自己的塑造,就在于你如何使用每一分钟。你和时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你自己。
4
杨绛先生在谈起她的读书经历时。有人问她,如果三天没有读书,感觉怎样?她说,感觉不好受。如果一周不读书呢?她说:“那么我一周都白活。”有个理论叫“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的阅读造就了你。),你每天关注的焦点,说不定可以成为你日后职业规划的一个参考。对明星的微博感兴趣,没准你可以做一个娱乐版块的记者,对苹果公司的产品感兴趣,没准可以朝着程序员或者产品研发的方向发展,对经济感兴趣,没准在深造之后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5
沈奇岚在文中也提到“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行星轨迹。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天外陨石来撞击你的轨道的,坚持自己的定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星球,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只是很多人在后来的生活中就像小沈阳穿的苏格兰裙一样——跑偏了,我们都想成为某某某,也许他有钱,也许他长得帅,也许她是明星,但我们都忘了,我们都不可能成为某某某,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一颗独一无二的星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散发着我们自己微弱的光,即使不是很亮,但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