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辽止啼”的现实反思
读《社会性动物》第3章读后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在我国类似“张辽止啼”的典故比比皆是,而且经久不衰,每每孩童不如大人意的时候就请出马猴子(隋末的麻叔谋)、古老、老和尚、秋娘等人来吓唬孩子。随着这些人物已经年代久远,已经不能在孩童身上产生恐惧的效力,为了贴近生活又搬出哑巴、疯汉、警察(没有贬低警察的意思)等等来威胁孩童。孩童慢慢长大,到了入学的年龄,教师(包含校长)、家长都在孩子面前扮演着“张辽”的角色,家长解决不了就搬出老师来威胁孩子,老师解决不了就搬出家长和校长来威胁孩子。
久而久之,拿“张辽”(下文的张辽特指“家长、老师和校长”)吓唬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再也平常不过。家长和老师谁都明白这些把戏,只是威胁罢了,总不能威胁一次就给老师或者家长打个电话吧!不仅“张辽”们之间明白,孩子也明白,你又拿“张辽”来吓唬我。
为什么拿“张辽”来威胁孩子,因为“张辽”确实曾经管用过,而且一试就灵,我们曾经还为能成功地“唬”过孩子而沾沾自喜。
为什么到了学生二三年级“张辽”就不管用了?一个是狼来了喊多了的原因,另一个就是教育者没有学习学生的“自我辩护”。学生在“认识失调”时,弗里德曼的一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严重威胁在抑制后续行为方面并不起作用——而某种轻微的威胁在长达九周后仍然对后期行为有着抑制作用。”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得到严重威胁之后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认知失调理论总是预测与常识相反的结果,严重威胁的确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不再犯错,但是没有长效机制,一但威胁减弱,他们就会卷土重来,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对于孩子们来说,“张辽”们无疑是最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威胁反而失去了教育的功能。既然“张辽”无用,怎样教育才有长效呢?通过本章的学习,有了新的发现。
1、让孩子受到轻微的威胁。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在禁止玩具的试验中,威胁足以让孩子避免玩玩具,但是只有轻微的威胁才成功的让他们不想玩。问题又来了,在教育过程中什么样的威胁才能使轻微的威胁呢?还得需要继续探讨。
2、让孩子得到最小的奖励。如果你想让那个人形成一套价值观或信念,即使你不在场,他们也会按照这些价值观或信念行事,那么你就给那个人一个最小的奖励,这个奖励会带来你所看到的行为。
3、让孩子在自尊中建立自我概念。作为教育者要高度重视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认为他们是孩子是学生就忽视了他们的自尊。同时要让学生建立正能量的“自我概念”,让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当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他们对自己的高见相反时,他们会经历最大的失调,他们会比那些平均自尊水平的人更加努力地去减少这种失调。这样孩子就会按照心里对自己的预设去行事。家长和教师应该警惕他们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和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高自尊能起到缓冲不诚实行为和促进理想行为的作用,那么尽一切可能帮助个体学会尊重自己似乎是合理的。
4、在自尊中寻找“伪善模式”的教育点。使用 “讲过为真”范式的某种类型来说服人们,要求个人发表与自己观点相悖主张的演讲,由此而引起失调;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失调会得以减少,使之更符合他们的说法。因为人们通过否定的机制使自己免受失调的影响,用他们自己的伪善来对抗他们,从而打破这种否定。这种方法是成功的,它被称之为“伪善范式”。这种范式的成功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个人的正直。这种“讲过为真”和“伪善范式”正是教育者需要挖掘的教育点。“只要我们想让人们多做他们已经同意的事情,比如锻炼、学习、循环利用、使用防晒霜等,我们随时可以使用这种自我说服的方法。当个人做出较小承诺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