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无理解自己的感受:打着为“对方好”的口号,操控别人,让对方产生愧疚感,始终不能伸展身心做自己。长此以往,被善意“操控”,自己却不知道,就会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生活停步不前。我觉得我就是这样,以前生活中,有一个为我好的朋友,常会教我,却又细数付出,看我愧疚,却又再笑着说不是要责备你,只是希望你好。有段日子,过的很没意思,似乎满足身边亲人、朋友的需求,就能让我获得动力,和些微快乐。后来,老师告诉我,我是没有自我的。才明白自己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看这章,特别能理会,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是怎么一回事。建立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地艰难,因为你总想对。
为什么人际关系这样复杂:直接的人,会直接攻击别人,而迎合型的人,用强调爱的方式来束缚别人,这样和人际关系就变得极为复杂。例如,分手女生会说,求求你别离开我,而有些女生会说,你是要我的命。隐藏自己的攻击性,才将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我,却又是常常找不到这种漏洞的人,可能别人说是我的错,我也要过很久才能分辩的人。正是如此,人际关系才复杂。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叛逆的小孩,在学校受到霸凌,回家也不受父母待见,离家出走,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和更厉害,而受道德绑架的成年人,想做职场精英或成功人士,这也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强。而离家出走的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而精英们,却并不知道。因为离家出走的孩子,受到的是堂堂正正的欺凌,所以性格没有扭曲,而长期受到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受到暴力,而施暴的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在施暴。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一直处在焦虑中,没办法有一个好心态。非常赞成。长期接受情感暴力,会怀疑自我,总是担心做的不够好,怕被指责,怕被攻击,就会很焦虑。通常处在这段关系中,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情绪,只有意识到问题,才能更清楚自己的这些情绪。情绪记录很重要,可以让你更快的找回自己的情绪。
自卑会从何而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善意的虐待,即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欺凌。在没有爱的家庭中成长,谁都会变得异常自卑。认为别人都是敌人,自己要变得强大来保护自己。
情感暴力受伤者会失去求生欲:束缚他人有几种形式,书中要说的是情感束缚。例如,装可怜博取同情,哭示弱来让别人安你说的做。实施情感暴力的人,本身是不自信的,而这种隐形的束缚,只会让受虐者察言观色,畏首畏尾。这种情感束缚,当事人是不自知的,会陷在其中,而被情感左右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的。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情感威胁,例如开发商将边上住户的土地破坏掉,如果邻居质问,说 您不能和邻居好好相处吗?让对方产生负罪感,不论是拒绝或是接受,都不愉快。如果被这种事恐吓缠住,那会消耗精力,让好多事都变味。很赞同,不要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精神,这是对自己损耗。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容易分辨的欺辱和不容易分辨的暴力,应对方方式都是一样的。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要弄明白在关系中,自己想保护的,和想舍弃的是什么?如果离不了,要明白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说提离婚时,对方很可怕。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为什么会有施虐者,从新闻上看,很多还是家庭环境好的人,究其原因,是孩童时期受过欺负,而没有构建出自己的心理界限。它不认为自己在施虐,他认为自己是深爱对方。
第一章 有一种病叫“爱的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有些父母会从心理上束缚孩子,不想让孩子独立,其实是父母依赖孩子,对孩子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其实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束缚,潜台词是只要我幸福就可以了,你怎样我无所谓,是利己主义,只是用比较好听的话表达出来。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像这样遭受情感暴力的孩子,会逐渐丧失社交能力,就算长大成人,也没有办法从阴影中走出来,为了不被人指责、责备,它总是处在紧张当中。如果孩子没有直接接受“你怎样都可以”所表达的表面意思,父亲就会惩罚他,因为父亲不会承认这句话之下的自我中心。父亲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用这表面正当的借口,来支配你。社交能力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而遭受情感暴力的孩子,会失去爱人的能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会变成施虐者,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厌倦。害怕与人相处,心中的不安和紧张感总是如影随形,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到愤怒,即使和恋人在一起,也感觉不到快乐。忧郁患者总是无精打采,对生活没有兴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恨意。我看到这一童很难过,无比失落,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我母亲就是这样对我,她爱我,但她也有自私的一面,而很不幸,她会用这种方式对我,当满口是只要我好,她们怎样都可以,我觉得深深的负罪感,会加倍的对她们好,时间能让我看到很多事情,可以印证想法,却发现事情与我想的不一样,我会觉得愤怒,恨,却找不到出口。我的成长经历,应该是从小被这样对待到大,只是现在大了,碰到挫折才会去思考为什么。
学会用心去看:情感暴力的加受者,其实质是憎恨和攻击。憎恨是最善于伪装的。容易变成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就一定要学会用心去看,并养成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要只专注于对方的语言,还要关注对方的表情,也就是说,要训练自己学会注意别人传达出的非语言性信息。用心看的意思是,透过表面的语言、行动,来观察那个人的内心。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容易感染到这种绝望,一旦感染上这种绝望,所有快乐的事都无法唤起她的快乐,会因为一些极小事不愉快,而很难从这种不愉快的感情中脱离出来。生活的乐趣需要由自己创造,这是生存的原点。而情感暴力受害者,则会慢慢失去这一原点。记住,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任何时候,都应记住这一点。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对孩子说“赶紧睡觉”,其实可能是自己想睡了,或对孩子说“你可以不学习了”,其实是想让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感知到了,不想让母亲为难,她就继续学习了,或父亲说“我是为了你去海边的”,也许想去的是父亲,而你认为自己“不想去”会被惩罚,认为是父亲想去也会被惩罚,那么你只好说服自己,就是自己想去。这样会让你渐渐分不清自己真实的需求感,失去认知自我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仍然无法正确理解别人传达的信息,只能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大人。活着失去了乐趣怎么办,只好一个人躲进内心世界。
“巨婴”这种悲剧:父母用来束缚孩子的话有很多,比如“咱们家应该……”,会让你反感,但是家有家规又是一种美德。这是因为“咱们家应该……”,这句话隐藏的是道德绑架,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被绑架。在意识上,对父母充满感激,而潜意识,对父母充满了仇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怎样都不会觉得幸福。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落入圈套:情感暴力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将伪善的爱认为是善意的爱,才会充满负罪。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她是将问题带入到关系中,将自己的问题带入进来,她会斩断对方其它联结,对自己形成依赖,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
如果真的是很坏、自私的父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而有情感暴力的父母不容易分辩出来,这才是最恶劣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遇到心理挫折。她并没有自己花钱自己享受,都是为了孩子呀。就像她无法理解自己的情感暴力,是虐待。
第二章 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没有乐趣,这是重点。患优郁症的人,缺乏生产的能量。打着为你好、关心你的旗帜,以美德来绑架别人,对这样的人,最好是断掉联系。我觉得对这种伪装善意的人,有时候是难以分辨的。如果能够分辨出来,确实是要敬而远之。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将愤恨化为美德,被伤害的人非常难堪,它们往往会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一句话击中别人要害,让对方非常难堪。例如,家长对老师说:请您狠狠地批评他,以显示自己是为超负责任的家长,而其实是想让孩子,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走。披着伪善的外衣,难以分辨,而被暴力者,也常常不知被暴力。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被分辨:社会上的人,都只是看到表面,所以无法理解老实友善的人,变脸后的恶,而戴着友善的面具行恶的人,自己也不自知,认为自己在行善。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家长如果是善意的虐待,一般是因为自己向孩子要求的没有得到满足。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有时也试图说让对方高兴的话,但都是为了得到支配对方,控制权。不管怎样看,掌控对方才是情感暴力加害者的重点。加害者不会让对方反感,只会激起对方的负罪感。总是用负面情绪掌控对方。这样的孩子就算长大后不会非常坏,但至少也会变得神经衰弱吧。它会让孩子变成让周围人讨厌的人,他没有情感,没有自我,常常弄不清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当成爱:有情感暴力的父母会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作强烈的爱。因为没有爱的能力,它没有健全的心理界限,无视孩子的人格、无视孩子的需求、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溺水的人不会考虑别人的能力而紧紧抓住对方,溺水的父母也是一样,完全无视对方的需求,对方的心理界限,对方的成长阶段等等,而是对对方怀有敌意。而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心理也溺水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会夸奖别人,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控制力,总是希望控制对方。我以前会用言语攻击对方,或者是说话很冲,后来被打压,反思之后才明白,是自己潜意识对别人有敌意,有股被压抑的愤恨,也在慢慢调整中。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非常喜欢说教。会夸奖别人家孩子来虐自己的孩子。有些是自己做不到的,就希望孩子能做到,拿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作比较的父母,其实心中有不甘、愤恨的心理在和别人比较。比较的动机是含有憎恨和支配欲的。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从小没有被表扬过,妈妈的原话是,会让人骄傲,但是她认为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她会指出来,并且她一直期望我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却被练就了,不用别人指责,自己就知道做的不好的地方,关注点常放在了不足和缺点,事实上,这就是我的个性,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偏好我就不是你期望的那一种。用了很时间,我才明白这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却不自知。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做”,书中例子中的婆婆,明明让儿媳、孙子受折磨,却打着“我明明是为了大家好,为了家人”,为自己所做加上爱的名义。这就是虐爱,以爱为借口虐待别人,通过让别人痛苦,来治愈自己的心。如果家庭中,有另外一位情感暴力加害者,就会对儿媳说“你能和婆婆好好相处是我最大的心愿”,好好相处是指,我想怎样做,也会问你想怎样做。而在情感暴力关系中,不会有这样的对话,只有不甘心的支配。她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你。这让我想起以前,明受气的是我,但每次对方总会用道德来压制我,弄的理亏的是我,让我很愤怒,也觉得很痛苦。现在明白就是把我当一个物品对待,没有当有正常感受的人,才会让我那么痛苦。如果换作现在的我,就明白不是我的问题,就是对方在实行情感暴力,而我就不要让自己陷进去。所以,当有自我心理界限的时候,如果对方越界,我就能明白。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最:只要观察他们的人际关系。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就算自己犯错了,也不会承认。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外表和谁都能愉快相处,但是心情很抑郁,虽然是个好人,但无法和别人交心。而且很容易感到疲惫,更有严重的会失眠、头疼。身体总不大好,这是因为他总是在勉强自己,所以和常人比更容易积攒压力。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总是会选择弱小的人欺负。我感觉这是在说我自己,觉得自己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很想知道,我该怎么办呢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是难以分辨的。受害者碰到更弱小的人,也会变成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对丈夫说你是自由的,而行动却是束缚,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最难打交道。在言语之外束缚丈夫,而态度却是防御的,防御是指不想让对方明白自己真实的想法。语言表达出现矛盾的时候,真实的藏在非语言行为里,这点倒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有一种父母,对孩子说“让你自由的成长”,却又对孩子行动束缚,可怕的是,加害者他也认为自己就是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并且还让孩子表示感谢。如果换作肉体上的疼更明显,不让孩子说疼,而强制说让他很享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分不清真相,最后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无它法。这样长大的孩子,如果意见、感受和父母的不一样,他会恐惧,于是,在对方的要求中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的舒适的,因为没有不可以,所有都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说,所有的都是不可以。没有自我的人,她没有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人是需要有自我的,这也是一个需要建立的过程。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只要我牺牲我自己的话……”,这样说话的人,潜意识只要我自己幸福就好,明明她就是这样想的,就算被你识破,她也不会承认,她会很生气。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吐露心声,她会依赖和自己有关系且处于弱势的人生存,这是情感暴力加害者的生活方式,用自我牺牲绑架别人,给别人心中挂上枷锁,让对方安照你的方式去做,而自己充当救世主。书中用流泪来控制孩子的母亲,因为,她在心里上没有完成独立,所以说不出“不要这样做”这种话,其实,最应该直接表明“我不喜欢”。我恰恰就是这样,对别人而言,非常容易说出的不,我偏偏说不出来,很奇怪,看完这章,我明白了,直接说不,正是我需要练习的。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对孩子严厉束缚的时候,这时父母才能把注意力从心中的不安中移开。说这种话,是将心中的不安、恐惧戴上了爱的面具,只是父母在控制孩子这件事合理化而己。就如心中有伤的人,就算寂寞,也不会说我很寂寞。
如何辩别真正的家教和虚假的家教:如果父母因为孩子撒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要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心中的焦虑,因为原因是出自内心,所以无论如何教育孩子自己都不会开心。如何辩别真正的家教和虚假的呢?“如果她做什么都不会变得高兴,她就是假装在训斥孩子”。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父母总是站在道德点指责孩子,会变成怎么样呢?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孩子答不出来,因为总是被训斥,心中充满恐惧,进而无法判断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孩子不会写字,父母抢先把字写出来,为什么热衷教育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现问题,父母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像把字先写出来的父母,它是想给老师我是认真负责的家长的印象。不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它。
有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在情感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被暴力对待的时候不知道,没有被暴力对待又觉得有。因为己经形成了被害妄想症,长大后可能也常常怀疑自己被暴力对待。施虐者会让对方觉得有罪恶感来控制对方,看到对方痛苦,自己心里会感到被治愈。有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就是想让对方痛苦。更复杂的是,施虐者还以恩人自居,被虐者心中被上枷锁,还不得不认为我这么自由,都是托你的福,在这样矛盾的要求下,被虐者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渐变得无法接受外界的现实,就是对外界没有兴趣,一旦对外界的事物有兴趣,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矛盾的,进而精神上变得古怪。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首先要转变思考方式。第一件事,就是要认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满乐趣的人生。意识到自己可能并没有接触到真实的世界,而一直活在想象当中,想要重新开始,就要意识到对世界的误解。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破坏掉施虐者强加给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明白自己是没有接触到现实,以前对世界有误解,自我形象也是施虐者营造的,重新认知自我形象。当意识到这些,每一次的接触与突破,都会突破惯性思维。带给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第三章 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我这么相信你,为什么你不相信我呢”,这是感情恐吓,说这种话的人,会以此为武器要求别人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实施情感威胁的人,他们是想别人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其实是在轻视对方。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只是借用一下就好”,其实是想全部拿走,说着好听的话,藏在背是丑陋的欲望。说这种话的都是坏人。一上来就说想要的人,反而好一点。被一点一点拿走,很难向别人说你经历了什么,也许是你不善表达,但别人都弄不懂你在愤怒什么呢?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被情感威胁,帮别人善后,被人操控、榨干,怎么想都是对方的不是。对方却说“我们是好朋友啊,这点小忙都不帮,所以一般时候我们都不会想到是对方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用看不到的方式作恶。被欺骗和利用,谁都会感到懊悔,如果这样的事重复发生,人可能全身心被憎恨占据,进而心理扭曲。无法快乐起来,讨厌所有人,做什么都觉得辛苦,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对所有人怀有恨意,因为没有办法向别人说清楚为什么自己成了这样,身心被恨意占据,所以失去了与别人沟通,为自己辩解的能力。我有段时间是这样,也小那时,直到现在我才能回想起来,但那时自己是完全不受控制。确实狡猾的善于说好听的话,当什么都是你错,你根本失去了做为社会人基本辩驳的能力,她说的好听又占道理,而我根本就什么都没做啊。加上父母很可怜,只有硬着头皮上班赚钱,也不想将我的事说给她们听,因为觉得她们已经很可怜了,不想增加她们的担心。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优势地位,态度就马上会转变。会进行情感暴力的人一定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而是会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泼口大骂:前一分钟还在用温柔的声音说“真是太谢谢你了”,后一分钟大嗓门说“你傻吗?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出来。没有自尊心,所以什么都可以做,背叛、欺骗、隐瞒、榨取,什么都可以像没事人一样做出来。因为别人只是他操控的对象,而不是爱的人。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施虐者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支配欲和破坏欲。它对自己的情感暴力完全无意识,表面的行动全是这种无意识形态的反面呈现,也就是说,他会表现出和施暴者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常常把爱、美德挂在嘴边。
为什么会被骗呢:有两种人,容易被骗,一种是孤独的人,另一种是严格遵守规则的人,而后一种要么是不懂爱,要么与母亲关系不亲密。而严格遵守规则的人心理有个自动门,应该是有人来才会开,而变成有重量的就会开,哪怕是物品也会开,门就像一种关系,只安规则行事,只要符合规则就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去管规则的出口。一般来说,总是遇到把漂亮话挂在嘴边的人,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胁。心中铭记,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被要求付出善意的时候,就是对方在使用情感暴力。
扮演好人的坏处:会直接释放敌意的人,从长远来看,可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但是比起抑制敌意的人来讲,对身体好一点,不容易得病。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没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却又扮演好人的人。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弱小的人总是会把狡猾的人吸引过来,耗尽自己的人身边总有“带有敌意攻击性的人”,耗尽自己、会得抑郁症的人,患上自律神经抑郁症的人,是“带有敌意攻击性的人”的最好的食粮。只要对这个弱小的人纠缠不休,一直打击,自己就不会因心理因素生病,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只要一直把压力发泄给他们就好了。这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心理写照。但是这样的人没有积累导致情感也没有积累。想要幸福的人生,就需要有能够抵御不安的能力,所以需要了解情感暴力的心理,然后持续不断地努力,想后悔的时候,不是光忍住,而是将它视为成长的机会。在工作中,我曾经碰到一个人,他对上献媚,但是对于我就是很暴力,当众吼我,对我的好坏,视心情而定,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才明白,我就是弱小的人,以致于会被一直攻击,而我就在内耗自己,被打压的我内心不安,愤怒憋屈,却又不知道怎样反击,很难受。幸好后面他离开了,但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人,如何相处,也是要学会的一门学问。我就是太好了。常常会去讨好自己,而不是像她们那样,有时候去强势一点。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心理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被吃掉的总是那个抑制型的人。“生而为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这句话是错误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如果长期被利用、被伤害,到一定阶段就会觉得心力交瘁,耗尽自己,这时候就算想重头来过,也容易再次被伤害、被利用、被欺骗。所以,情感暴力受害者一定要培养用心看人的习惯。认真且拼尽全力但没有进展的时候,是需要转变人际关系的时候。人生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跨越的,为了不变成耗尽自己人生的人,需要对现状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而受害者却难以有正确的判断,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安的原因。我有碰到这样子,初次见面挺好的,后面相处时,就被攻击,被倒扣帽子,当下并没有反应过来,结果后面被不屑地对待,让我很生气,却又想当淑女,后面直接将他微信拉黑,才让他改变了对我恶劣的态度,所以,有些人就是很势利,如果我在不安中摇摆,就很难确定是他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以致于我怎样做是错,被攻击了还难以开口分辨。有气就发,有问题就讲,不再做一只忍气吞生的人,会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是内心不安的人,想要安心,就去依赖别人。感到寂寞的时候就更需要别人的关注,就会无限度的去迎合别人。所以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第四章 无法独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由于情感暴力是基于道德而对对方作出的指责,被指责的人往往没办法对内容作出抗议。“为什么你不像……有勇气呢?”,勇气是无法否定的美德。被这样的情感暴力伤害,就会陷入没有人认可我,被认同是人基本的属性,所以哪怕一件小事也害怕做错,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害羞的人更容易抑郁。情感暴力受害者会非常重视身边人,重视身边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而这会更容易让他们被愚弄。直至失去倾诉、表达的欲望,一件小事,为什么你都难以表达清楚呢,就是因为什么都说不出来,他们心中累积的憎恨是你无法想象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会失去自我。如果把憎恨或恨意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不讲理的夺走你的生存能量:从情感暴力那接受到愤怒和恨意,总无法发泄出去,因为是被道德困绑和束缚的。如果是直接的攻击,你可以当下反驳出去。但是情感暴力加害者总是占在道德制高点,所以你无法轻易地表现愤怒和恨意。这就是为什么受害者总是处于弱势,他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气馁、充满偏见、焦虑等,这样的一个阴暗,不讨人喜欢的人,也没有生存能量。它会变得非常在意细节,任何一点小事,都会让它内心波涛汹涌,随随便便一句话,也会对它造成伤害,甚至困扰它很久。因为没有生存能量才会这样。如果有生存能量的人,不会在意小事或别人随便的一句话。生存能量来自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交往,而足不出户,就更加切断能量的来源。生存能量来自于人际交往,而情感暴力受害者最将失去生存能量。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灵魂越来越小是什么意思?当你把别人看的越来越重要,别人的认可、看法当作头等大事,你就把自己缩在一个角落,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失去爱的能力。没有什么比情感暴力更影响灵魂的自立了,灵魂如果无法自立,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被情感暴力的人纠缠上,就会失去生存能量,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你就是一个一无事处的人”,如果得到一个这样的评价,你会和她争论,如果说“你是一个有罪的人”,你要怎么争呢?你会失去对事物的兴趣,意志消沉。就算你对她说加油,她也无法产生改变的动力,总是被“就算努力,也改变不了什么的”,别人认为快乐的事,她觉得无趣。她生活的物质条件好,而她总觉得不开心,外界的人会认为她任性、无法适应社会的人。她总是闷闷不乐,阴沉着脸,于是都觉得你生性阴影、惹人讨厌。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进入:为什么心理有问题的人面对想要吃的东西不会直接说,而是希望对方开口罢托自己吃。一个原因,他因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而痛苦,强烈需要别人的感谢。这里说的“感觉不到自我价值”一般是指,无法判断自己对对方来说是否重要。这种人常常伴有无力感和自我憎恨,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认可。感觉不到自我价值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不是对方想要的人。而想让你感恩的人,一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想用让你感恩束缚你。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挑拔是非者,常常是自己让对方陷入不安,然后对对方说“我来保护你”,他们会让你和周围的人感情破裂,让你处于孤立状态,以此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明明是自己弄的对方不愉快,却把原因推给对方。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要想着战胜他们,而不是输给他们。真正的胜利是让自己每天过得开开心心,所以要用心的生活。怎样分辨对方是否有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的人一般不会做出学习的姿态。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非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就表现为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理健康的人不会这么极端。就算被虐待也没有人理解自己,这和生活在地狱有什么区别。这种人认为生活在地狱完全是自己的错。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说着“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就是想“进一步拉拢”,帶着不可能和睦相处的条件,却对对方说想要和睦相处。美德就是美德,但我们被教育的时候并没有说和场合、时间、人际关系有关系。一般听到说要和睦相处就认为是好人,拒绝和睦相处就是坏人,但是亲切和善、和睦相处这样的话,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他拒绝和睦相处?我们要养成用心看人的习惯。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如果你是百合,对方承认你是百合,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睦相处,假如对方偏说你是蒲公英,那就没办法和睦相处。帮助别人完成愿望才是真正的善意,但榨取型的人,只有在和你建立关系时展现善意,如果东西一旦得到,那么就会轻视你,甚至变本加厉提出更多的要求。榨取型的人时刻都在观察猎物,而情感暴力受害者却从不认真观察对方。情感暴力受害者应该在警惕对方、怀有敌意的时候却产生自责。道德标准应该是在和对方的交往中慢慢去实践而产生的结果,这应该是所有标准的大前提。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一旦认为这个人很好骗,就很难转换这个印象,就会一直被欺骗和轻视。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被轻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不管你做任何努力和改变,对方都认为你好骗。有顺从依赖症的人不思考,只行动。有顺从依赖症的人,有时候被身边的人讨厌,因为它们眼中只有权威,无睱顾及其它人和其它事。
第五章 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比如受到家庭暴力的女人,心里恨着丈夫却又无法离开,这是一群认真而又软弱的女人。英语词汇“悲惨依赖症”,意思是有些人必须要让自己看起来活的很悲惨。常常被指责和使唤是没有生活能量的,失去能量,就会压抑自己的敌意,压抑自己的敌意,就更助长了别人的指责和指使,这样陷入恶性循环。这样弱小的人的问题,从小就被人告诉这就是你喜欢的东西,然后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其实自己心理并不喜欢。总是被利用不会反抗的人,需要意识到,是因为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喜欢,所以才没有办法反抗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会慢慢变强。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不会反抗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才是我自己”,没有为自己活过。如果真心想要那块蛋糕,就要去争取,但是,“认真和软弱的人”一次也没有“我想要这个”的时候。这种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正讨厌什么。这种人真实的样子和“人前的样子”,截然不同,比起真正的需要,在人前的面子会优先考虑,太希望被人认可,以至于演绎出了另外一个自己。小时候被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一定要学会找到真正的自己,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错误价值观的人,就算被排挤,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意志。
没有依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总是唯唯喏喏的人,无法正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总是认为,于人对抗或是发起战斗,会失去周围人的善意,而他们非常害怕失去这种善意。心中要做好被人记恨的准备,然后正面战斗。不能消除心中恨意的人,是因为没有正面战斗。人本来是互相依赖的,对于喜欢的人,可以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一个充满恨意的人,会讨厌身边所有的人。我最近就是被别人粗鲁对待,我很生气,但控制自己,害怕发生冲突她们报复,或者是开始争吵或针对我。看到这章,我明白了自己的心态。我都是将恨意压抑在心里,使我变成了一个唯唯喏喏的人,我要突破这点。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如书里讲到的邻里战争,一方是狡猾的人,一方是顺从型的人,一开始狡猾型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么顺利,但是只要“说说看”,对方就会退步,顺从型的人,土地越来越窄,顺从型人并没有站起来反抗,反而患上了神经焦虑症,住进了医院。而夺走土地的另一方并没有生病。这就是怯懦的可怕之处。这种人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重新在心中建立新的价值观,与重新建立家庭相比,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更为重要。战胜这种怯懦,你才能重新开始,你可能会感觉这事非常可怕,但是在现实中并不可怕,你需要意识到,只有和狡猾的人、榨取型的人战斗、对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我很赞成,情境重现,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建立成功的感觉,才会改变。
人因战斗而改变:这种战斗,也是摆脱心理虐待的一个机会,战斗可以帮你战胜恐惧感。顺从型的人总是满怀恐惧感。“在故事还没有发生以前,心理己经构建了一个不幸的雏形”。这是顺从型人格形成的不幸的原因,顺从的动机就是恐惧,因为恐惧,他们对别人言听计从,从而又加深了恐惧。顺从型人格需要意识到自己意识中创造的否定形象,并从正面消除它。大部份健康问题,都是由自我否定引起的。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想要消除否定的形象,就要先思考,为什么会有否定的形象。应该要意识到,自己正困在没有任何原因的自我否定中。总是认为自己应该顺从的人,有“不得不那么做”的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小时候,心里被上了一把锁,就算是不合理的事也不能反抗。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没有原因,然后消除它。正面对抗是让你从过去解脱出来的机会,一定要面对面和榨取型的人战斗,无论如何斩断你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遇到冲突,我还是会选择回避,但是至少我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当她冲我发火或是将情绪带给我,我还是在逃避。这一点,不太好。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恐惧是人必要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恐惧时会表现出愤怒。有问题的是,对并不恐怖的事物产生恐惧,然后因此感到压力,身心都被消耗,可能变成自律神经失调症等其它疾病。比什么都更为重要的是,消除心中的恐惧感。只要有勇气和自信,人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伸出头来,才能消除恐惧感。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加害者和受害者对自身有很大的误解:1.认为执着就是爱 2.要展示自己的力量,不然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3.自己必须要成为别人口中理想的人。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依赖者不放。情感暴力受害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即使被虐待,也无法离开,她认为对方离不开自己,没有自己对方将活不下去,这种话只不过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依赖心理和没有自我价值的事实罢了。只要认清真实的自己,就可以改变人际关系。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如何也要离开对方,断绝来往。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回顾过去,为什么自己会成为现在屈辱恐惧的状态,从小到大,经历了哪些事情?和父母关系是什么样的?父母有操纵你吗?认为的善是什么?恶是什么?父母是如何表达憎恨的呢?如果当你发现自己处在暴力关系中,请尽快离开这段关系。万千烦恼都有她的心理根源。蛀牙引起了生活的巨大烦恼,并不是牙的问题。而是被情感暴力抽走了生活能量,因而对生活中微小的事情特别的在意。充满生活能量的人,就算遇到大的麻烦也不一定会烦恼。对外人、对自己都不表露本心,就会把人际关系弄的复杂,引起烦恼。
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办法和别人轻松交谈,我会说错话,还是很紧张啊。觉得以前的我就像一个木偶,没有思想,却很听话,老是想不起来,以前在家里得到过什么关爱,却只记得,家人向我说着家里穷的事情,他们怎样不顺,怎样可怜,我强烈的想要帮助他们,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打算过,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我在家里却又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改的人,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好,这让我有点自卑。因为我也觉得自己做的确实不好。我像一个小孩,完全依赖父母,觉得自己好多方面不会,可结果是,我觉得不管怎样做,似乎大家都觉得不好。我觉得我有一些特质,总是会遇到情感暴力,是因为没有自我吗?是因为顺从吗?如果自己是想法多的人,就不会被别人掌控,我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去迎合别人,这样更加会让人轻视。没有自己的喜恶,没有生活的能量,也就谈不上正常的人际交往。看完这本书,收获很多,虽然改变是一件难的事情,但是还是要慢慢找回生活的乐趣。最主要是要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找回自我,勇敢,面对施虐者敢于去战斗,这才是战胜怯懦,改变的开始。敢于拒绝,小心观察接近你的人,看他言行是否一致。在人际中,好的沟通者,是能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通过观察别人的一言一行,去了解别人的内心。这是需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