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成长的认知可能是从青春路上走过,再误打误撞驶向成熟,一个循序渐进又跌跌撞撞的的过程。
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谓成长,最终不过是学会如何内心协和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
听起来还挺晦涩的,那是因为青春啊,理所当然的美好,不一定那么美好。
02
这是一个通俗且完整的爱情故事,可能与其他青春小说不同的是,这个爱情故事或许有些独特,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一种较柔和的方式,用平净的语言娓娓地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
有人评价这本书“色情”,以及作者接受采访时经常会被问到书中为什么有性描写?
村上春树本人用十分肯定的声音来回答这些质疑。
在这部作品里,他是想把它写的纯净些的,但越是如实写就越没有腥味。
且他想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文体来写,将性和死一吐为快。
而我作为读者,的确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不自然与不适应的强烈感受,因为这本书对性的描写几乎遍布全书且具体到每个细节,这实在是有些意外,但看完之后更多的是理解吧。
当然不只性与爱,还有关于成长的伤痛、死亡的意义。
03
死亡早早出场,同样也迟迟未退场,这一路上,见证了很多人的死亡。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木月的死,渡边最好的朋友,直子最爱的人。
一个17岁的少年,成绩优异,为人坦诚,十足的阳光少年,竟悄无声息地选择了死亡。
后来直子也死了,这让人有些不寒而栗,隐约告诉告诉我死好像是必然的结局,他们才多大啊!
这么残忍的方式,是有对应的答案的。
直子曾经对渡边说过一句话:“你为什么喜欢不上更健全的人呢?”
渡边并不觉得直子哪里不健全,他以为这是在肯定直子,其实是在安慰自己。
直子拥有不健全人格,类似于精神隐患这样的心理疾病。
她也曾袒露过,她的姐姐也早在17岁自杀,她们的血液里是隐含着危机里,到了一个特定的点,可能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终结生命,死是被迫的。
尽管直子后来住进一个疗养院“阿美寮”,试图自我救赎,但最后还是用死亡终结了自己。
她的死,或多或少也有木月的阴影。
她只爱木月一人,木月死去后,直子便不能再与其他男性相处,她艰难地寻找着与木月之外的男性相处的方式,就像她与渡边的关系,她努力从内心去接纳渡边,并与渡边发生了性关系,但是她并不爱他。
直子艰难地寻找着“没有木月的我”的生存,终于没有找到。
木月已经成为她的一部分,而她没能做到将这一部分从她自身剥离出来。不能摆脱童年,不能独立成长,不能拥有完整的自我,也无法接纳别人。
直子最终没有迈过这道坎,没有成为某个独立的自己,没有走上接下去的人生。
死亡也不过重复木月的苦难,以表达忠诚。
除却直子,玲子另一个我想要讲述的女性。不同于其他人,她是年长且沧桑的另一派。大约四五十岁,青春与她早已遥遥无期了。正因为如此,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勉着渡边和直子。
她对渡边说:“希望你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损耗自己,那是最得不偿失的。十九二十岁,对人格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无谓地糟蹋自己,到老时会感到痛苦的。”
她年轻时,被一个13岁的同性恋女孩陷害,先是诱惑再是陷害,这是万万觉得厉害的。
尽管已经年老色衰,多年前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并成了永远伤痛。
她的人生啊,像是一阵波涛,汹涌而过,只觉得悲怆。
04
充实与寂寞,纯情与放荡,奔走与守望,忏悔与迷惘,这更像是渡边的真实写照。
与八九个女生发生过性关系,在绿子和直子中间游离。实在是有点轻浮,也有些糜乱。
但我觉得渡边还是纯粹的,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不妥的行为以及后来他对直子“爱”的确定,才让他对“性”变得严肃起来。
渡边自己也说他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才不曾对谁一往情深。
直子始终是个例外,绿子呢?或许是意外吧。青春是矛盾的,不能共存却并存,这必将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成长故事。
可能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可能另一种情感体验。
它告诉我们这么一回事:我们既不能否认爱的存在,又不能否认这种爱或者恋爱呈现为非同一般的恋爱形态,最突出的表现,是性与爱的分离。
带有日本文化的属性,用中国文化来解读其实也不难理解。
我们都一样,都一样要正视成长路上的起起伏伏,有些难以启齿的柔弱,有些澄净晶莹的爱恋,那都是真实存在的,带着青春的标识,哪怕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即使逝去也凝结成了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