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医学日趋离开人文。其表现为:
(一)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不愿倾听病人的主诉,只愿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
(二)见病不见人,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整体自然力与复杂性。
(三)过度治疗发展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四)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院趋利行为膨胀,药商、医院经营者与医生形成商业联盟,医学沿着“用更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少数人的疾病”的方向发展。
(五)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物化,不少时候、不少人视医患关系为消费关系、合约关系。这样的关系如果成立,必然造成不负责任的医生与不信任医生的患者。
(六)医学的根本目的淡化。
医学似乎只考虑维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考虑勉强维持生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也不考虑如何促使人们健康地生活;只考虑新技术的发明,而不考虑有多少人能享用这些技术,也不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总之,医学本身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只能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而不能解决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医学呼唤人文,医学必须回归人文。
过去医学的作用被理解为治愈疾病,后期又涵盖预防疾病。其实,医学的根本目的应是维护人体的健康,而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原则看似简单,实际却并非如此。临床上往往为了延续病人的存活时长,不惜巨额医疗支出,实际换取的却并非病人真正的健康,而是漫长的痛苦。如果医患双方皆能从维护健康这一根本医学目的出发,那么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就不会分歧众多,反对 “脑死亡”为死亡标准的呼声也不会如此强烈。
一番回首与前瞻,我并非希冀以此通医学古今之变,而是更愿意在肯定人类非凡智慧的同时汲取自信前行的力量,以推动大家积极发展医学以及科学事业;在反思医疗伦理问题的同时寻求理性约束的尺度,以警醒各位勿忘医学事业的本质与初心。
(以上内容摘自《医学的温度》,韩启德 院士 著)
今天是#时践夜读 的第426天。恭喜您,又读完了一篇时践的“日拱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