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晒霜可以抹在脸上吗?”
公司前台M小姐姐耿直的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当场就石化了。
看到我已经瞪圆了双眼的惊愕表情,M小姐姐补充道:
“我看到电视里,那些海边晒太阳的,都只在身上涂防晒霜,所以就以为防晒霜只能抹在身上。”
在我的认知里,参加工作的女孩子,都应该知道防晒霜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式。
然而,我却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盲区,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而已。
M小姐姐就特别擅长编头发,但是我们知道,不是每个女孩纸都擅长编头发。
2.
“相册好难做,压力好大。”
W小哥哥微信给我发来这句话。
“你不是美术老师吗?相册是小case吧!”我回复。
我不是在安慰他,而是真心这么认为。
直到W小哥哥发来第一版初稿给我时,我再屏幕面前瞪圆了惊讶的双眼。
W小哥哥补充道:“工作中,都是教小朋友手绘画画,从来没有做过电子相册和彩页之类的东西,完全没有经验。”
在我的认知里,学艺术设计的同学,都应该能应付平面设计和懂得基本的排版技巧。
然而,我还是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盲区,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而已。
W小哥哥的手绘POP海报就很棒,但是我们知道,不是每个学艺术设计的都能创作POP。
3.
“为什么会有鬼都看不懂的对话框弹出来?”
这是吴伯凡在一期《冬吴同学会》节目中,讲到他问微软工程师的一句话。
微软工程师回答他说:“我们预设你身边都是有技术人员的,我们是给那些修电脑的人看的。”
在微软工程师的认知里,用电脑的人身边一定都有超懂电脑程序的工程师。
然而,他们也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盲区,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而已。
我们常常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用自己的认知去定义别人的理解。
然后就用“你这都不懂?”的语气,来彰显自己的博学。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现在想想,实在好傻,人际关系中为自己埋下了多少颗雷都不知道。
特别是在看了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领导力》中,提到的【沟通视窗】概念,让我更一步了解到沟通中,那些“我不知,你不知”和“我不知,但你知”的区域,远远远远大于“我知,你知”和“我知,你不知”的区域。
这样,我们也许会变得宽容和平和一点,
接受别人的【盲点】,同时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
那么,下次再听到“防晒霜是否可以抹在脸上”这样的问题时,我的表情,一定会从瞪圆的双眼变成眯成缝的笑眼。然后和颜悦色的分享自己所知的。
好的分享,值得一杯咖啡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