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律,想要改变,首先,你得有目标。没有目标,你就是汪洋大海中的小船,浪拍在哪儿,你就漂到哪,何谈改变呢?
第一步,就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目标。
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SMART法则和甘特图。
这里主要说一下SMART法则。SMART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spe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 (可实现的)、 relevant (相关的)、 time-bound(有时限的)。
如何具体应用呢?举个例子,你想减肥,本着健康为主的原则,不能靠减肥药或者过度节食,而是通过运动和健康饮食来减肥,这就是specific。
每天运动量多少,包括运动多长时间?饮食上吃什么?吃多少?摄入多少卡路里?一个月减多少斤合适?这些都需要量化,也就是measurable。
接下来就是选择什么运动方式,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如果跑步的话,每次跑多少公里,以什么样的速度跑,安排在什么时间,这就是attainable。
选择完成目标的方式也要具备可实现价值和相关性,就是relevant。如果喜欢跑步,那就去跑步,如果喜欢举铁就举铁,喜欢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喜欢跳绳就跳绳,无论做什么运动,做自己喜欢的才能坚持下去。
最后,就是time-bound。比如说,四个月实现目标。
这就是SMART法则的具体运用。
目标确定以后,第二步,就是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的三个方法:
1、分子分解法。这个方法就是把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小到不能继续被拆解的程度。就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零食A,日用品B,饮料C,买了就在购物清单上画钩,买了就是买了,没买就是没买,没有中间地带。所以,这种情况下,那纸笔记下来是最好的。
2、重要性法则。在分解目标时,要分清哪些是重要的,从而在这些任务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目标排序法。很多大目标被分解后,小目标就是成为阶梯一样,实现了第一步才能进行第二步,是层层递进的,这就需要排序,弄清楚先做哪个再做哪个。
确定了目标,并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后,就是最后一步,目标实现。
有的目标太大,实现周期很长,不容易看到结果,这时候人就容易“丧”,大多数都是中途放弃就是这个原因。
书中给出两个方法:激励和目标复盘。
这里的激励对象就是自己,说简单点就是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最好将对这些礼物的渴求程度排序,把最不想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类推。比如想吃一顿大餐,想要一支大牌口红,想要出国旅游等等。这种奖励其实也是一种反馈,会让你很有成就感。当然,当你定好这个计划后就不要乱买东西,一定要等目标达成再买。
联想的柳传志把复盘分为四大步骤:回顾目标、评价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当你完成一个目标,要先问一下自己:我最初的目标是什么?
在明确了初衷后,再看看目标的完成情况:实现了多少?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是否在期限内完成?
在分析了目标与现实的差异之后,再来分析原因,是什么导致出现了现在的情况?目标是否偏离?为什么偏离?
最后,做总结,知道以后如果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怎么处理。
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实现目标,一步一步走,一定就能实现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