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言多必失”……这些深谙世事习来的经验,无所谓对错,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人,走向沉默寡言,不乐甚至不屑于表达,明明是群居物种,却在这个社会逐渐与人群疏远成为异类。如果放到遥远的历史,这类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放到讲究团队协作的现代,如果还沿用沉默是金的套路,估计很难有一番作为。
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不说话的人在现在很难交到朋友
2.不说话的人在不同场合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难交到朋友。或许你还停留在“我是善良的,我说话从来真心,我待人是绝对地好”就能交到朋友的观念上,但是现在中国人口这么多,每一年中考高考的时候老师是怎样用考试人数来刺激我们学习的,每一年有多少应届毕业生争先恐后地争夺稀缺的工作岗位?人潮汹涌的这个时代,不说话的人跟“死掉了”一样,人们高兴或悲伤的时候想找个人来说话,也根本看不到你在哪里,甚至都没想起你,虽然说你可能是非常独特的一片叶子,但在这么多懂得说话的人里面,该有的类型都有了,少你一个,真的不少。
而有时候还会造成误会,尽管你不是这么想的。你可以想象一个饭局,大家畅所欲言,而偏偏有一个人坐在一旁,你们笑他也笑,你们吃他也吃,就是不说话,而且往往看上去这种人也不是呆子,反而是在默默地观察并谋划着什么东西,本来已经有距离感的同时更加觉得阴森恐怖,给人的感觉相当危险,很多时候他本人也没有想过什么坏事情,他只是怕说错话,希望不打扰你们的雅兴,却引来了如此误会。结果是你也一定不想靠近这样的人,更不可能跟他谈心,那谈何来的朋友呢?
开始说的是难有作为,怎么说朋友去了呢?如果你有留意互联网一家一家独角兽公司,一定会发现,没有朋友肯定难成独角兽。滴滴的CEO程维最清楚,为了让柳青加入,甚至把所有事情都放下,拉着柳青去沙漠经历一场患难,才成就了现在的滴滴和所有为之付出心血的人。
放眼我们的生活,不也一样吗?或许,你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有前瞻性,而且非常大胆,需要大量的硬性或软性条件,但是你万万没想到,隔壁有个人跟你有同样的想法,只要有一方说出来,大家开始有了交流,并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互相学习,可能仅仅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想法就能够成为事实。也或许,你的正义感导致你对社会的种种恶劣感到不满,但却不能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如果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说”出这些恶劣的行为,通过舆论或法律,也一定会把这种恶劣逐渐纠正过来的。但若沉默,一切都不会发生改变,不然鲁迅先生为什么放弃了医生去写作呢?
有一次阅读到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极度推荐大家阅读)中有一个情节,稻盛先生在枯燥乏味的研究中终于发现了解决方法,马上激动地跳起来,开心地手舞足蹈,像一个小孩一样,马上就遭到了旁边的同事的痛骂——“这点东西就让你这么开心”?稻盛先生开始是一脸委屈,如果选择沉默,可能这个工作室将永远掉进沉闷,但稻盛马上反应过来,反对这位同事说:我们一直在做枯燥乏味的研究,难道有了成果不应该庆祝一下吗?如果连表达开心都让你觉得可笑,那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坚持继续做研究呢?
最后稻盛和夫先生亲手把三家公司做到了世界500强,成为经营之圣,而那位同事早已了无音讯。我们可能也遇到很多稻盛先生的情况,例如身边的同学都在玩耍,打开书本学习的人一定会被认为可笑。如果你真的跟他们一起玩耍,最后也会成为同样的人,其实我们不必顾虑他人的目光,尤其是具有消极态度的目光,我们应该主动远离。现在很多家长也给孩子固定了路线——一定要读书才有前途,或者富有一点的父母逼着孩子学钢琴等,最后往往因为被逼着反而一事无成,开始可能还有兴趣的,也逐渐被削去,可悲的同时希望大家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心思主动表达出来,询问他的意向与兴趣,让他规划自己的路线,岂不是比逼着来好多了吗?
回到我们的职业发展上,只有说出来的人,才会被察觉,才能才得以被发现。如果你怕说得太多招来横祸,大可以通过“写”来替代“说”,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写或许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让你和他人“碰撞”,从而在思维上不断完善自我。我也在践行的路上,希望好好说出这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