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相信未来很美好,最初,我觉得这是家庭乐观氛围的影响,可后来当我和其他朋友聊了聊,发现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将来能有多差,并认定了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这种对生活和自我的乐观自信是非常好的,可当普遍出现这样的心理就必然说明了些什么。就像出现一些朋友在中年后受到打击的现象,眼看着自己与优秀者差距越来越大时,自己一下子就慌了,虽然不知道如何按捺这份焦虑,可持续性摆烂,间歇性鸡血反反复复从自己的世界走过。
这时有朋友会想,自己该做点儿什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是不是观点的问题呢?太过乐观不好,自己应该做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看待未来要看到美好,但更多要看到最坏的情况是怎样,并且相信一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自己是有能力去实现的。也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其次,我们想解释自己行为的本能会抑制不住的跳出来,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做,自己想迫切的了解其中原理。为什么自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是其他呢?为什么自己没办法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自己坚持了却没有更厉害呢?
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是其他?
因为这是我们的“心理图式”,把一连串的反应保存成一个模板,就像是保存一张图片一般,等到遇到相应触发条件,就立马采取这个模式反应,既省力又迅速。可这样的决定快是快,可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呢,是否能帮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呢?
就像我们参加各种打卡营,期待着通过打卡监督,自己每日学习,最开始的时候,每一次打卡都是信心满满,慢慢的也就偷工减料,后期更是拍一张学习的图片打个卡发个朋友圈就结束了。至于学习与否,已经从自身的内驱力转化为打卡这个及时满足的外在行为,而这样的学习,打卡再多次也会苦恼学习怎么没有效果。
所以我们的“心理图式”很好,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很多事情,但我们想要的不仅其实“完成”,而是“有标准的完成”,那就把这个完成的信号后置些,不轻易告诉自己完成了,有标准的要求自己出结果,所以我早上就开始写这篇文章,都到晚上了,我还没写完,心里好一直惦念着,写着写着想法就更活跃了起来。
为什么自己没办法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了目标拆解的能力和不懂行为设计的原理。从想到到做到,中间还差个计划到,而计划不是说真的要规划出一朵花来,而是需要足够了解自己,了解到目标拆分到什么程度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轻松”的程度,了解到怎样的激励对于自己来说是追求的快乐点,像我自己,水果就是最好的激励!然后行为需要持续保持成习惯,最好是固定节点,例如早起先看书再洗漱,又或者做了重要的事情后再吃美味早餐,把它们固定在这些一日三餐或者自己固定的时间安排前后。再者,从想到到做到也是一个不断拟合的过程,正如“练习效应”,正如熟能生巧,最初肯定想到的没办法完全做到,可多次练习掌控感知,慢慢地也就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想到也就可以最大程度做到啦!
那为什么自己坚持了却没有变更厉害呢?
因为我们没有输出产品的意识,因为我们不清楚“有标准的坚持才是持续积累”。我们每每有不如意就会想着又早起跑步锻炼学习各种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想着培养什么技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趋易避难的本能,因为习惯好坏的标准是自己说了算,自己说有好好培养那就是有,而技能是有社会标准的可展示的,大家对美的欣赏是趋向一致的,好还是不好一目了然。所以想要变厉害该怎么做呢?该有目标的出发,用输出作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毕竟不知道学什么的效果必然远差于清楚了解自己目标的学习。
突然想起那么一个朋友给我讲的故事,就说小男孩和奶奶住在渔村,每天靠打渔艰难维持生计,可就这样小孩子还调皮,还不时和一起坏孩子一起玩,也就觉得自己以后也就这样了,奶奶很担心,于是有天晚上就和孙子聊起了天儿,奶奶问孙子,“宝儿,你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呀”,孩子说“当一名船长,每天有数不完的钱,天天和水打交道”,第二天,奶奶竟说梦到了那一幕,并且告诉孩子她深深地相信这一切,此后经年,孩子也深深地相信着,于是最后,他确实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天天和水打交道,他成为了一名有名的洗衣店老板。
我不知道我们的最后会不会像这个洗衣店老板一般,但可以知道的是,足够的练习,可以帮我们最大化的接近梦想,毕竟,如果没有努力,洗衣店老板没准儿还是他曾以为的渔村小混混呢!
愿我成为爱读会写会成长的小漂亮,愿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参考书籍: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注:图片来自网络
(Aimee1000天持续写作计划 455天/1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