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我们以全国哀悼日的方式,向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致哀。日前,美英等多国政客,又因“新冠肺炎”企图向我国提出索赔要求,于是,有些人就在网上疾呼:八国联来了。这些网友之所以这么喊,不仅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也表现出了赤热的爱国心。结合现在国内外形势,我觉得,应该把今年清明之后的端午节,定为全民爱国日。为什么这么说?这就需要我们对端午与屈原有个全新的认识。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午节、蒲节、夏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习俗都一样,划龙舟、吃粽子、喝黄酒、挂艾草等。在纪念屈原这个主题出现前,这是个古人经常举办入夏仪式的日子,目的就是避邪驱瘴、解毒防暑。前此年,韩国人把他们类似端午节的“端午祭”,正式申遗成功,这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在当时的热议中,似乎觉得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之后我国也将端午节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让我们觉得端午很重要。
端午节从文化层面来看,与一位文人和一种思想有关,这就是世人皆知的楚国诗人屈原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位大诗人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江汉流域的楚国,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帝王,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大统一的前夕。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在极度悲愤和苦闷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流入湘江处的罗渊怀沙自沉。后人就把这天定为端午节,并以赛龙舟、吃粽子方式纪念他。所以也有人认为端午节也是个爱国的节日,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屈原——爱国行为从他开始
在屈原之前,或者说,在春秋战国以前,有些文臣武将也曾表现出爱国的举止,但从本质上来讲,只能算忠君。因为在那时,“国”的概念还未突显出来,很多有才能的人也并不为本国效力。如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做官,以变法图强成名;韩国人苏秦,在燕国入仕,说服六国合纵抗秦;还有鲁国人孔子,周游列国,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但屈原不同,一生只服务于楚国,为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他为人刚正不阿,因而常遭贪官内奸们的造谣诬陷,多次被流放,可他并没有象商鞅、苏秦等人那样“出国”求发展,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他的这种行为不是忠君式的爱国,而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离骚》——传播爱国思想的作品
《离骚》是将爱国主义情怀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诗人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地万物作为创作的材料,把祖国推上富强之路,甚至来完成统一大业的美好理想,用楚词这种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屈原借助《离骚》这一作品,借助楚词这一文学形式,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政治的理念,充分的表现出来。这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更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中华民族真正的爱国主义信念和理想就是从屈原开始,从《离骚》传播出来的。
端午——爱国情怀的普遍认同
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除纪念屈原说外,还有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说,也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女娲说等等。但影响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说。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在汉代基本定型。东汉人应劭《风俗通》最早把纪念屈原当作端午竞渡的起源,东晋的《世说新语》和南朝的《续齐谐记》又把角条(粽子)看作是纪念屈原的祭品,而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真正得到广为普及的是在宋朝。尤其是南宋,当时受到北方侵扰较甚,爱国的理念急需得到弘扬,于是,端午节就被普遍认同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并寄托了爱国情感,使端午习俗活动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影响更广泛。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屈原有着强烈爱国情怀,并在他的《离骚》中得到充分表现,屈原爱国主义思想也是从宋代开始,也在节日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端午节的屈原传说目前已得到了普遍认同,因此端午也成了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不仅需要大唱赞歌,鼓舞士气,更需要危机教育,来增强民族的爱国心,使大家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度目前的难关。因此我觉得,今年清明哀悼日之后的端午,应该增定为全民爱国日显得尤为必要。从而能使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增加更多的忧患意识,为抗击疫情,再创辉煌,提供更重要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