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钱梦龙只有初中文凭,魏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但他们却登上当今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痴心不改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飞跃。
你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你的学校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不灭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我曾经到过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教育考察,一方面为他们的贫困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和他们创造的非凡成绩叹为观止。“匹夫不可夺”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和辉煌。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可是,在我们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太多了!
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注意:有些行为是否“违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辨,譬如上课没有举手就发言,譬如跟教师或家长“顶嘴”,还譬如对异性同学有好感,写了一封流露好感的信,等等),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充当“教育警察”,毫不留情,横加呵斥,甚至挥以老拳;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厉言“敦促”,不使他懊丧不已,就好像不能逞示严师之威……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才成器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有意无意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