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份,也是一些教科书上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三家分晋之初魏赵韩三国在战略问题一般都能同进同退,但是浊泽之战,无疑是三晋联盟走向瓦解的重要一战。在这场战役之后,魏国先后对赵国、韩国用兵,促使三晋联盟彻底破裂。浊泽之战发生在周烈王七年,即公元前369年,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国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去世,这就导致了魏国发生内乱。当时魏武侯的两个儿子,魏罃和魏缓都在争夺魏国君主的宝座。在争夺中魏罃占据了上风,所以魏缓就逃亡到达邯郸,请求赵成侯出兵为他回国争位。同时公元前369年,魏国大夫公孙颀从宋国经由赵国进入韩国会见韩懿侯游说他,说魏罃虽有公叔痤相助,只得半个魏国而已,若能趁魏国内乱之际,联合赵国,定能除掉魏罃及打败魏国,实在机不可失。韩懿侯觉得有道理,就跟赵成侯合兵一起进攻魏国,从而发起了浊泽之战。此战,赵国和韩国的联军分别从本部出发直接杀奔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韩赵联军势大败魏军于浊泽,进而包围安邑,魏国陷入了可能亡国的困境。但就在此时,韩懿侯和赵成侯却因为战后如何处置战果发生了分歧,赵成侯主张杀掉魏罃,拥立魏缓,然后让其割地而退。韩懿侯则认为这样会被其他人视为贪婪残暴,他主张把魏国分裂为两国,使魏国不强于宋国、卫国,则韩赵两国日后再无魏国之患。最后两国因迟迟无法达成一致,韩懿侯便十分不高兴的撤兵回了新郑,赵成侯见盟友已退兵觉得自己不可能单独战胜魏罃,不得已也只能选择了退兵。此后魏罃即位魏惠王励精图治,收复失地,遂成就一番霸业。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来聊聊韩懿侯和赵成侯这两种战略决策到底孰优孰劣?
关于这两种战略决策的优劣,在横向上我们要从赵国、韩国、魏国和周边其他诸侯国的角度逐个分析,在纵向上则要从当下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看。首先先来说说赵成侯的想法,赵成侯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说句实在话那是有私心的,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魏有两个公子魏罃、魏缓,现在人家魏缓被魏罃排挤了向你求助了,此时你杀了魏罃帮助魏缓即位,那你就成了魏缓的恩人,颇有些当年楚国帮助重耳回国的意味,魏缓即令不成为赵国的傀儡,也至少会有重耳当年“退避三舍”的许诺,所以即使是割地而退的话,赵国也势必会从中捞取到最大的利益。反观韩国这边如果韩懿侯接受了这种做法,在短期之内赵魏很有可能形成一个同盟,至少魏缓在世的时候会是这样,到时候如果两国联合起来针对韩国怎么办,即令割地韩国得到的也势必不会大于赵国,毕竟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人家魏缓去求助赵国帮助的,你韩国只是个从战国,这对于刚刚吞并了郑国意图崛起的韩国肯定不利,所以韩懿侯不接受这种分配也在情理之中。而对于魏国而言这种方式其实倒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咱们抛开魏罃魏缓谁当君主不说,就整个魏国而言无非就是短期之内割让一些土地,但起码不至于国家被分裂,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赵魏大概率会形成一个战略同盟,战国早期的时候其实谁都没有力量单独压过谁,因此搞一个同盟打打周边的国家还是很有效的。最后再看看对于其他诸侯国和历史进程的影响,咱们假如说赵成侯拥立魏缓上位,魏缓作为报答割让了一些土地给赵国并结成战略同盟,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魏赵联盟必然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体,很有可能南下攻击韩国或者向东攻击宋国、鲁国,向北攻击中山国,因此对于周边诸侯而言,这样的结局也是显然不利的。所以韩国不希望这种结局,周边诸侯大概率也不希望这种结局,只有赵国自己希望。
那么按照韩懿侯的想法又会怎么样呢?韩懿侯当时回怼的理由是赵成侯这样做“不义”,按照他的想法应该,这样子从“义”上来说是要好一些,既没有要你土地,而且还让你魏罃、魏缓都当上了君主。但是这样的做法结果又会是怎样呢?首先我们通过地图我们不难看出,魏国原有的土地本来就分为山西部分和河南部分两大块,假定按照韩懿侯的想法让魏罃、魏缓分割而治的话,大概率就是魏罃控制山西部分还继续都安邑,魏缓控制河南部分都大梁。咱们在这里为了便于区分,暂且就将魏罃控制的地区还叫魏,魏缓控制的地区新成立一个国家叫做梁。这个时候由于原先魏国的分裂造成国力的下降,按照韩懿侯的设想是使其不强于宋、卫。这个结局咱们先从韩懿侯的角度来分析,在短期之内来看这样当然是韩国比较想看到的,因为这个时候韩国刚刚使用蚕食的手段用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吃掉相邻的郑国,这个结局下无论是魏还是梁,其实力的确和之前的郑国差不了多少,韩懿侯当然希望故技重施,从当时的地理形式来看他很有可能会先吃掉梁。但从长期的眼光来看,韩国的这个如意算盘估计也很难得逞。首先魏缓如果建立了梁国从感情上来说他还是亲赵的,而且如果你是魏缓本来割点地你就可以成为整个魏国的君主,现在好了直接成了半壁江山的小君主,你说你恨不恨韩懿侯。所以这样的结局未来大概率还是赵梁联盟。第二点就算没有赵梁联盟,按照梁国当时的实力韩国想吞下它也是很难的,毕竟当时魏国只是继承人发生了争议,并没有史料证实其国力发生了下降,即使半壁江山的魏国也并非韩国可以轻松拿捏的,这一点从韩灭郑就可以看出来,郑国虽然是春秋时期较早崛起的诸侯,但是在当时已经处于江河日下的状态,其综合国力大致上也就比卫高那么一点点,都不一定能弄过宋国,就是这么一个国家韩国吞并它用了半个世纪,而且期间还一度被人家反攻到了自己的首都阳翟,最重要的是这还是在魏、赵两国默许,楚国内乱的情况下。现在换成了梁国就算它的国力和郑国一样,那也得看赵国、齐国、楚国是否出兵干涉了,毕竟梁国的位置和郑国可是有天壤之别,韩在灭郑之前已经从三面包围了郑国,而韩国一旦灭梁将会直接与赵、齐、楚形成大面积的接壤。第三点就算假定上述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就让韩国专心的吞梁,但你想过没有人家只是魏罃、魏缓争位,但从本质上还是一家,就算魏罃、魏缓在位的时候没有往来,之后的君主呢,疏不间亲,将来你韩国出圃田泽正和梁国交战的时候,保不定安邑那边出来反吃了你的平阳,反而得不偿失。第四点是从更长远的来说韩懿侯如果这么干了,在山西部分的魏国铁定无法单独抗住秦国的进攻,河西之地可能在分裂后的十年之内就丢了,魏文侯、魏武侯的时候韩国当年之所以可以心无旁骛的伐郑,那是因为当时魏国的战略中心就在西边,把秦国死死的压在了河西以外。现在分裂了扛不住,韩国大概率会更早就遭遇到秦国的狂轰滥炸,到时候哪还会有精力效仿之前那样慢慢的蚕食梁国。而对赵国来说,其实这种结局对其影响不大,无非只是没办法割取到土地了而已,自己该发展自己的还发展自己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如果魏梁分治了基本上也就不会有未来的“围魏救赵”了,对于赵国而言也并非是一件坏事。然后说说对于魏国本身而言,韩懿侯这个策略当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国家被分裂了,无论从什么角度上来说,至少从短期来看都不如割地的好,故而在此就不再赘述。至于周边其他诸侯,如上所述魏梁分治了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秦国,很有可能在百年之内就早早的将半壁江山的魏国消灭了,而对于宋、卫来说,其实影响好像也不大,虽然没有了魏国这个强敌,但现在这个梁也是他们无法吃掉的,而且其一旦和其他国家结成联盟,自己该挨的揍还是得挨,在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绝对实力,其实周边国家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对这个事件下一个结论了。赵成侯的想法对自己完全有利,对韩国完全不利,对魏国算是不好不坏未来会怎么发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对周边其他诸侯则是除了秦国都不利,对于这个想法的评述比较简单,就是典型的损人利己,丛林法则,毕竟战国时代就是孔圣口中的礼崩乐坏,符合这种状态。韩懿侯的想法呢,对赵国不好不坏基本没什么影响,对魏国是相当的不利,对自己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设想的是对自己有利但根据咱们刚才的推演,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周边其他诸侯而言宋、卫之流并不会就此感激韩国,相反这样做倒是送给了秦国一个大便宜。所以韩懿侯的想法总的来说就是无奈二字,其实他当时可能也想到了这些,但如果被赵国占尽了便宜他又不甘,干脆去追逐虚无缥缈的梦想好了。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