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林树
因为要到企业去讲《可复制的领导力》,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各个渠道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结合一些相关的书籍,也买了一堂相应的课程在学习。
今天准备自己画下思维导图,突然发现有些点自己还是连不上的,照说这么长时间了,也做了笔记,相关的储备量在这段时间内应该是有相应的提升的,但关掉视频、合上书本,发现脑海里大多是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并没有连成线。
这种零碎,使得我在输出时变得有些费力,因为储存后,并没有整理和重组。
我重新打开课程,重新粗略地回顾一遍,也结合老师给的标题,慢慢理出了一些思路,再通过思维导图输出时,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对整个课程的脉络和逻辑也更加了解了。
信息如何被放置进脑海,就会如何存储。
现在信息爆炸,每天要接纳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对于自我成长有诉求的我更加愿意接纳更多知识革新,但是问题也出现了。
如果我总是一味地往里面填塞,而较少地做整理、归纳、总结、整合,较少地做新旧知识的连接、在实物上操作,那么那些知识变只能是一堆塞进脑海某个不经常被光顾的角落而已。
现在很多团队做的每日一思已经在努力改善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坚持,我以为是非常好的沉淀方式。
通过今天,我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前天看友邻优课的创始人小夏的抖音,他非常建议刚入职的年轻人要写工作日报,不是为了给领导看,是为了给自己看,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点,对自己诚实,这件事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
就这样如实地记录,很好,但是还不够。非常重要的点是,还需要做周报,月报。
这里的周报大可不必再苦心地回忆,把自己的日报拿出来,写周报就可以了,而月报的书写,把周报拿出来总结就可以了。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次萃取的过程,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近段时间的工作状态、重点和关注点,同时可以核准最近自己的行动是否与近期目标是一致的。
这样就起到真正的整合作用。
而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也能有这样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学习的零碎知识点,甚至是偶尔浏览网页的信息也会慢慢变成脑海里的知识线条。
有些专家建议那些想要短时间对一个问题弄懂弄透彻,最好的办法是专题系列读书,梳理脉络,这样才更加容易了解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不同情况的如何应对的逻辑。
我们学习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很多时候向大咖学习,都不可能完全复制,但是我们能自己多沉淀,弄明白其中的运行规律,就提前掌握了很多人不了解的奥秘呀。
把知识放进脑海,也如我们把衣服收拾进柜子一样,如果我们随机放进去,不进行整理,那我们提取的时候,也一定是乱糟糟的样子,它们不会自己连接成片,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完成。而且要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