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知识本位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呢?作为物理教师,具体到物理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在物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本文结合近年中考试题,基于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 考评 初中物理试题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领域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了解必要地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
而物理作为科学领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包括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物理观念”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对物理课程中的重要观点、概念、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科学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对研究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了解与掌握,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研究多因素问题所使用的“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忽略次要因素所使用的“理想模型法”等等;“实验探究”方面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以及交流评估等;而“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核心素养则指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不迷信权威,具有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等等。
近年来,部分一线物理教师展开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检验此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必然依赖于学业水平测试。在对初中物理试题的研究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进行考察的题目:
一.对物理观念的考察
此类试题,主要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所有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这里以2014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一模的一道选择题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木块正在向右加速运动,木块速度逐渐变大,分析木块受到的力有()
A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
B.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C.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
D.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察学生对力的认识和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是木块,因此待求的力受力物体应该是木块,学生很容易排除B、D两个选项。依题意,木块正在向右加速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我们知道,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木块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互相平衡,运动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木块一定受到了传送带对它向右的摩擦力作用。由此可以判定,此题应该选择C选项。
在讲解此题时,我们还可以追问学生:如果木块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此时木块受到的力有哪些?木块还会继续加速吗?学生通过对本题以及拓展问题的思考,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二、对科学思维的考察。
初中物理试题中对科学思维的考察主要在选择题或实验题中出现,这里我们以一道2015年泰安中考为例:
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④研究动能与速度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和� B.�和� C.�和④ D.�和④
本试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考查学生结合研究对象判断所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电流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通常会将电流比作水流,这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而在研究磁场和光的传播时,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光的传播路径无法清晰描述,我们便引入了“磁感线”和“光线”这两个理想模型,它们并不实际存在,却助力我们解决物理问题;在研究动能和速度关系时,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这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由此可以判断,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这类试题的出现对一线物理教师启示颇深,它要求我们在平时授课中不光要关注物理知识的传达,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建立物理观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对实验探究的考察。
实验题是各地中考的必备题型,这类题的考察内容有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处理记录,规律的探究,实验结果的表述等,侧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过随着课改的浪潮,实验题对学生的考察也逐渐提升了难度,更关注学生的能力了。这里我们以深圳市中考为例,在2018年《考试说明》一书中指出:老师要关注课本测量型实验中,除常规方法外的特殊测量法,还要关注实验中的生成问题,如数据的选择、处理、误差分析等,并给出了样题,这里例举部分。
(5)小彬仍用以上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选择了阻值为R=5Ω的定值电阻,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测出通过定值电阻R的不通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如表所示,老师看过后说其中一次是错误的,帮小彬分析出错的是第____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压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 0.2 0.3 0.4 0.5 0.6
结合题干进行分析,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为“20Ω,2A”,这样,电路中最大电阻应为25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为0.12A,因此判断第1组数据错误。
在比较常规的电学实验题中加入这样一类生成性问题,不光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具有区分性,同时也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纸上谈实验”,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动手体验,自己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四、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考察。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将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图片素材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和分析对象的占了绝大多数,例如16年深圳中考计算题以“长鼻子校车”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速度、固体压强和力学中功的问题的计算;17年深圳中考选择题以“大亚湾核电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的理解,计算题以家中常见的“升降式晾衣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滑轮组及机械效率计算的掌握情况。
这类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就在身边的亲切和家乡情怀,这类素材不但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成果、社会热点,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的推进,初中物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物理观念考查的同时,尝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评价,对师生有明确的教和学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