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代马: 模拟性
竹马游戏是典型的儿童模拟游戏,孩童以竹代
马,模仿成人策马扬鞭、驰骋四方的行为。模拟性是
儿童游戏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成人行为、成人生活以
及成人角色的模拟和扮演也是古往今来儿童乐此不
疲的重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儿童的身份暂时
消失了,他们幻化成了内心所渴慕的具有各种能力
身份的成人。”[1
]
以竹代马,儿童或成了马背上威风
凛凛的大将军,或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充满了童
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 一) 骑马当将军
竹马游戏最初是儿童模拟成人骑马打仗而产生
的。《后汉书·郭伋传》中最早记载了儿童骑竹马
的场面:
“( 郭伋)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
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仅问: ‘儿曹何自远
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
谢之。”[2
]
郭伋所巡查的“西河美稷”位于今天的内蒙古
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部。“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
族素以善骑而著称。马既是草原上主要的交通工
具,也为战争所不可缺少。儿童模仿成人,以竹代
马,奔跑嬉戏”。[3
]
可见竹马游戏正是由于儿童在父
兄骑马征战的耳濡目染之下,效法成人骑马打仗而
创作出来的。
东汉以来战争的频发,更是让儿童从小就渴望
和成人一样,骑马打仗,驰骋沙场。骑竹马正是男孩
“骑马当将军”的英雄梦的表现,甚至有不少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在孩童时期就是骑竹马高手。东汉
陶谦“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
皆随之”[4
]
,长大后屡建奇功,曾任“安东将军”; 三
国曹魏大将夏侯渊的第三子夏侯称“自孺子而好聚
合儿童,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阵之事,有违者辄
严以鞭捶,众莫敢逆 。”小时便是叱咤风云的竹马高
手; 北周李远“幼时尝与群儿为( 竹马) 战斗之戏,便
有军阵之法……远持杖叱之,复为向势,意气雄壮,
殆甚于前。”[5
]
后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 可见儿
童竹马之戏,往往和战阵之戏相结合,体现出竹马对
战争场面的模拟性。除此之外,晋武帝司马炎、东吴
大司马诸葛靓、东晋的殷浩和恒温、十六国后凉主吕
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小时都乐于竹马之戏,热衷于
模拟古代战场的场面。
唐代的诗文中多有描写儿童以竹代马,骑马打
仗的场面。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曾这样
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