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心血来潮时,下定决心要完成一件事,比如读一本难啃的书、学一种乐器、写一篇文章……随后购置了书籍、买来了乐器、准备了纸和笔,可迟迟却没有行动,不断为自己寻找借口,什么工作太忙、学业太重、等明天再说吧……
我亦如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看着别人生花妙笔下流淌出的曼妙文字,好奇普通的汉字经过排列组合后,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不禁心中渴望,有一天也能写出闪亮的文字,供人鉴赏。
我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买来教导如何写作的书籍,研究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写出“凤头、猪肚、豹尾”的文章。书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笔记抄了一大堆,就是没有动手练习写一个字。正如学习游泳的人,整日学习游泳的理论,谈起理论头头是道,下水前要热身,游泳的名词学了一堆,什么狗刨、蛙泳、仰泳,就是从来没有下过水。回望过去,不觉哑然失笑。这样学习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
为什么不动笔?我为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总是说要等一等。等什么呢?我也不清楚,也许是怕自己的文字太幼稚,惹行家笑话。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先生还说过“只要不断成长就好”。
我想到了喜爱的香港作家董桥。董桥的文字自是不必说,带有一种古意,半文半白,不是翻译体,跟明清白话也不同,那是一种意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是如果你阅读董桥早期的作品,也会觉得“哇,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正如董桥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写作就是靠不停地写,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不停地写也不过如此,可是到了四十几岁,才发现自己有点名堂了。”可见,写作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事,靠的就是“写写写”,就如吃饭喝水一样,但想成名成家也不容易。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误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张爱玲靠的是天赋,少年得意,自是可以说这样的话。但对平凡如众生的你我,还是需要练练练,对文字精雕细琢,期待有一天能化茧成蝶。
纵有千般想法,万般主意,如若不能立即行动起来,就永远是那种“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的人,永远尝不到自己打渔的滋味。如果你想写作,你想写出优美的文字,就从现在开始吧。
啰里啰嗦说了一大段,像个中年大叔一样。只是一回首,蓦然已过而立之年,正如董桥所说,中年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