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 原则:优化大脑发育的亲子沟通术

最近听了樊登老师的《父母的语言》,该书作者为美国达娜.萨斯金德。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父母的语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越是积极的“话痨”,用正面语言,正面思维去与孩子交流,孩子的神经元链接就越丰富,意味着孩子就越聪明。

孩子在小时候,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来讲最为珍贵,它是帮助孩子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扇窗。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科学对话呢?这本书的核心重点就是3T原则。

第一个T叫作tune in。Tune in就是共情关注。你跟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始终共情关注他。

什么叫共情关注呢?比如当你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朵花了,怎么办?这时候你应该跟着他走说,“哦!宝宝看到花了,这个叫花,你要摸一下吗?来,摸着绘本听”。共情关注就是你要把他的情绪感觉讲出来,你要不断的帮他解释他的这种感觉,不断的向他解释这个未知世界,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的学习。

第二个T叫作talk more,就是充分交流,要多说。

首先是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些什么事。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儿子去上学,一路上,沿着河边的马路,河岸上有树,河里有树木的倒影;河里有水,波光粼粼;树叶在飘,哗哗作响,这是风在吹,树叶向哪边飘,今天是什么方向的风……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讲。这样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第三个T 叫作take turns,就是轮流谈话。轮流谈话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用命令的语气用封闭式的谈话方式跟孩子交流。

命令的方式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比如,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用小手指去抠那些小洞小眼的。早上醒来,抠抠爸爸妈妈的鼻子眼睛嘴巴,这是所有小朋友爱干的事情。你就要趁机跟他解释,这是鼻子,用来呼吸的,如果将东西塞进去会有什么危险。如果你只说不要动,老实点,别碰。这种话是没有轮流的,就是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去说。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看到插座,他就要去用小指头抠那个插孔,或者拿着插头模仿大人往插座上插。这个时候我就教他,插插头时手指要拿在上面的塑胶部分,不能碰到插头上铜片,手指也不能伸到插孔里,否则会触电,有生命危险,然后模拟给他看触电后的样子,让他联系起来这个因果关系,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禁忌,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孩子就能很好地安全地成长。

今天我们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让他自己玩儿。可是孩子从手机里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最重要的是手机既不关注也不交流更不轮流。

所以作者讲到这个轮流谈话之后,又加了第四个T。这第四个T是什么?叫作turn it off。把它关了,把什么关了呢?把电视和手机关了,为什么?因为手机它既不关注也不交流更不轮流。

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聪明又智慧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班,哪怕自己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因为总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别处而在父母的语言里。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为什么?因为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作为父母只要抓住孩子一生中这一至关重要的时段,遵循3T 原则,用心陪伴,孩子也就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